烏賊與細菌的愉快合作
夏威夷短尾烏賊是一種只有成年人半個大拇指那么大的小家伙。別看它塊頭小,但謀生的本領卻不小。在所有頭足類動物中,它是非常罕見的會發光的一種。
要說這小家伙的謀生本領中最令人贊嘆的,是它身上攜帶的發光器。它的發光器就像是它身上的一對原始眼,也像是一對“手電筒”。當夜晚來臨,短尾烏賊通常會在水面捕食,而且喜歡從上往下襲擊獵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遇到月朗星稀的夜晚,它可能就會遇到麻煩,因為它處在獵物的上方,所以它們的影子很容易被獵物發現,因此很難捕獲獵物。有了發光器,由它射出的光就可以補償被短尾烏賊擋住的月光,這樣,它的影子自然消失了,偷襲就可以順利進行了……憑借這一手,短尾烏賊還可以躲避其身體下面的捕食者的視線,以此來消災避難。研究表明,短尾烏賊的發光器還可以用來進行同類間的通訊聯絡和“談情說愛”。
短尾烏賊的發光器官雖然作用奇特,但更奇特的是,它竟然是生物合成學的一個杰作!
研究證實,短尾烏賊并非是自己發光,而是依靠一種發光細菌而發出光芒。為了獲得避難所和穩定的營養來源,發光細菌寄生在短尾烏賊“小眼窩”的蝸居里,并為宿主隨時展現發光能力。兩者之間的互惠關系在短尾烏賊一出生就開始出現了。短尾烏賊出生后,就會立即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取發光細菌。它們甚至還會控制由細菌所發出的光線的亮度和方向。

人類第一盞生物熒光燈泡
短尾烏賊發光器的秘密,其實就是現代生物合成學的一個成功案例。受此啟發,前不久,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想到了用這種技術來制造細菌燈泡,以此來給燈泡家族再添一個“新丁”。當然這種燈泡是絕對另類的,因為它是由生命元素打造的生物燈泡!
的確,這盞生物燈泡里面沒有金屬物質,也不需要耗電,里面裝的是會散發熒光的大腸桿菌。特別有意思的是,通過把這盞生物熒光燈泡和真正的白熾燈泡對比后發現,這種燈泡的能量利用率非常高,幾乎所有的輸入能量都被變成了光。而相比之下,白熾燈會把90%的能量浪費在發熱上面。
那么,為什么要選擇大腸桿菌來發出熒光呢?大腸桿菌又是如何具備發光能力的呢?其中的道理并不復雜。因為生活在人和動物腸道內的大腸桿菌生命力非常強,而且對人類不會有什么危害,所以讓它擔當發光重任非常合適。
但要賦予它發光能力,就要破解短尾烏賊發光器里發光細菌的秘密。研究發現,這種細菌的發光是由一組五個基因引發的,其中兩個基因組成熒光素酶,另外三個基因負責制造熒光素。當熒光素酶與熒光素結合以后,就會發光了。依據這個發現,研究團隊開始了基因組移植實驗,結果成功地把這控制發光的基因組整體轉移到了大腸桿菌中,真正賦予了大腸桿菌發光的能力。于是,人類第一盞生物熒光燈泡從此誕生了。
打造“生物長明燈”
不過,新發明的這種燈泡還顯得比較“嫩”——持續點亮的時間不長,這主要是因為燈泡里的大腸桿菌本身壽命有限,而且其所繁衍的下一代沒有發光的本領。所以,如何讓這種燈泡持久放光,還需要做許多探索和突破才行。
最近,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就開始了研制“生物長明燈”的大膽嘗試。他們第一步是要研制一個特殊小罐子,有了這種小罐子,未來任何人都可以用它來組裝生物燈泡。這種小罐子其實就是一個密閉生態系統,里面有不同種類的微生物,其中一種微生物的排泄物是另外一種微生物的營養食品,每種微生物都必不可少——有了這樣的小生物圈,這個密閉的生態系統就能“長命百歲”。
當然,小罐子里的核心角色是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會發光的大腸桿菌。這種細菌生活在這個小罐子里,靠著與其他微生物的相互支持,不但能“豐衣足食”,還能繁衍后代。這樣,它們就能反復發光和“充電”了。
前面的步驟相對容易完成后,后面的步驟則完成難度很大。因為要想讓會發光的大腸桿菌持續發光,就必須讓它的后代也遺傳其前輩的這種本領,這樣它們在小罐子里才能持續發光,從而成為“生物長明燈”。當然,這是一項復雜的基因改造工程,攻克這個難題其實只是個時間問題。
美國科學家指出,隨著合成生物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普及,合成生物學未來不但能真正催生出實用的“生物長明燈”,還能催生出很多科學奇跡。
有知識,你就來!百度知道日報開放入駐,還猶豫什么,快來報名!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