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007電影《皇家賭場》里,邦德的上司M夫人被后冷戰時代的政治秩序搞暈了,她說:“上帝啊,我真懷念冷戰時代。”
M夫人這句話倒像是替好萊塢說的。1991年蘇聯解體之后,好萊塢一時六神無主,因為多年來,俄國人作為惡魔的化身給這個夢工廠提供了無數靈感。冷戰的時候黑與白,好與壞涇渭分明,如今這把標尺消失之后,好萊塢都不知道在他們的銀幕上俄國人該刻畫成什么樣了。
美國電影對俄國的想象
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也正是在這一年,美國電影工業的中心從紐約遷移到了洛杉磯棕櫚叢中的好萊塢,從此美國電影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而美國電影對遠方的想象更加虛幻化和程式化。
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和蘇聯的建立是20世紀最令人震驚的事件之一,好萊塢出品的電影當然少不了這一主題。
在差不多整個20世紀里,在美國人心目中,俄國人或者蘇聯人都是主要的敵人和對手,是擁有可怕力量的軍事強敵,早在50年代就有能力將美國從這個星球上抹去。
好萊塢投政治所好,制作了大量以俄國為背景的影片。這些影片,從《異國鴛鴦》(Ninotchka,也有譯成《情迷冰美人》)、《密戰計劃》(Jet Pilot)、《玻璃絲襪》(SilkStockings)到《莫斯科先生》(Moscow on theHudson),都是在抹黑共產主義。

1939年葛麗泰·嘉寶主演的《異國鴛鴦》是一部浪漫喜劇片,故事發生在完全美國化的巴黎。
嘉寶飾演的冰美人、蘇聯女干部妮諾契卡因公來到巴黎,禁不住“資產階級的含情脈脈”,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貪喝法國香檳、身穿晚禮服出入夜總會、欣賞法國音樂,活像一個寄居巴黎的俄國流亡貴族。回到蘇聯后妮諾契卡日夜思念巴黎的好時光,最后被男主角——一個巴黎社交圈的花花公子所解救,再次投入到“自由世界”的懷抱。
《莫斯科先生》則是俄國導演保羅·莫索斯基(Paul Mazursky)的作品,講一位在馬戲團吹薩克斯管的蘇聯人隨馬戲團去美國演出后“投入美國懷抱”的故事。
羅曼諾夫家族給了好萊塢靈感
從好萊塢誕生之日起,俄國和俄國人便是它銀幕上不可或缺的角色。雖然俄國故事層出不窮、主題花樣繁多,但各個時期好萊塢的喜好和態度差異很大。
在電影工業早期,俄國貴族的命運是好萊塢最愛的主題,而關注最多的是末代沙皇一家的故事。
統治俄羅斯300多年的羅曼諾夫家族傳至尼古拉二世時,擁有世界1/10的領土和300億美元的財富。布爾什維克革命后,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隨后全家被輾轉囚禁在葉卡捷琳堡。1918年沙皇全家被秘密處決。
末代沙皇一家,曾經是世界上最顯赫、最富有、最令人艷羨的皇室。可惜王位繼承人阿列克謝患血友病,痛苦不堪,無人可治。
拉斯普丁是個半僧半俗的通靈人物,每次拉斯普丁一到,阿列克謝就立即好轉。于是這個瘋僧得以接近權力中樞,干涉朝政,后被俄國貴族刺殺。俄國皇室的迷人魅力和悲劇結局,以及他們與拉斯普丁的糾葛本身就是絕妙的電影素材。
而羅曼諾夫王朝歷史上生機勃勃、輝煌燦爛的凱瑟琳大帝也吸引了好萊塢制片人和導演的關注。有關凱瑟琳女皇最成功的電影是20世紀最偉大的電影大師之一、德國人約瑟夫·馮·斯坦博格拍攝的《放蕩的女皇》。《放蕩的女皇》毫無疑問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就1930年代的電影而言,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
最能激發人們想象力的是有關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女兒安娜斯塔西婭的傳說,傳說她在暗殺中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并且化裝之后成功逃離俄國。
在歐洲和美國,好幾個女人都聲稱自己是安娜斯塔西婭,其中安娜·安德遜是其中最有說服力的冒名頂替者,甚至得到羅曼諾夫皇室很多幸存者的承認。
1991年蘇聯解體之后,沙皇一家的遺體被重新找到并經DNA檢測確認,這樁俄國最大的迷案才水落石出。
甚至在俄羅斯證實其死亡之后,有關安娜斯塔西婭奇跡般的幸存和隨后的生活依然對美國觀眾有巨大的吸引力。
有關安娜斯塔西婭的所有電影,包括1997年的迪斯尼動畫片都和歷史事實無關,這些電影中最成功的是英格麗·褒曼主演的電影《真假公主》(1956年)。
蘇聯形象隨政治環境改變
整個20世紀,好萊塢堪稱蘇聯和美國關系的晴雨表,兩國關系的風吹草動都能從銀幕看出來。
20世紀30年代,正是美國大蕭條的時期,美國人對與資本主義制度不同的蘇聯社會主義制度越來越感興趣。很多著名制片人試圖拍攝以在蘇聯5年計劃中參與建設的美國工程師為主角的電影,但是都沒成形,因為無法預料美國觀眾會不會接受。
二戰期間,好萊塢電影中的蘇聯完全變了樣,一旦美國和蘇聯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納粹德國而成為同盟國,再貶低諷刺蘇聯人和共產主義就變得不合時宜了。至少從當時來看,德國法西斯主義對美國生活方式的威脅更大。
1941年末,羅斯福政府和戰爭信息局的代表知會好萊塢電影工廠的頭頭們,督促他們盡快拍攝新的電影,讓美國公眾更好地理解“我們新的盟友——蘇聯和蘇聯人民”。
好萊塢的老板們很愿意配合,隨后的4年里,許多知名電影公司都拍攝了支持蘇聯的影片。這些電影中最著名的有華納兄弟公司的《莫斯科任務》(Mission to Moscow)、《北極星》(TheNorth Star)、《光榮的日子》(Days of Glory)和《俄羅斯之歌》(Song of Russia)。
這幾部影片都表現蘇聯軍民在衛國戰爭期間的英雄事跡,蘇聯農民、游擊隊和普通士兵無不勇敢、善良。他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面對納粹英勇抗戰,獻身保國。
二戰結束后,冷戰開始,美國進入反蘇時期。那些在二戰中拍攝了支持蘇聯的影片的公司開始受到來自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的攻擊,他們聲稱要清除共產主義在電影工業中的影響。
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立案調查了《莫斯科任務》《北極星》和《俄羅斯之歌》的主創人員,認為他們從事反美宣傳,并在1952年正式傳訊了《北極星》的編劇赫爾曼,審訊她與蘇聯共產黨的聯系。
已經在好萊塢工作了幾十年的俄國導演和演員,因為害怕迫害被迫逃亡歐洲。1946-1962年好萊塢俄國主題的電影急劇減少。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魯曉夫在蘇聯的政治舞臺上漸漸崛起。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和平解除,在這樣的背景下,好萊塢銀幕上的俄國人開始傳達一種新信息:俄國人和美國人都是他們不能控制的原子武器的犧牲品。這是庫布里克導演的黑色喜劇《奇愛博士》傳達的情感,也是1963年邦德電影《來自俄羅斯的愛情》要說的主題。
《奇愛博士》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講述冷戰時期美國某戰艦艦長得到一個假情報:蘇聯研制出了某種殺傷力極強的終極武器“世界末日裝置”,這個裝置足以毀滅地球上所有生命體。這一謠言在西方的高層領導人中引起恐慌,在進行了多次圓桌會議后,美國決定先發制人,用10倍于對方的武器向蘇聯進攻。美蘇雙方由此進入了戰爭一觸即發的對峙狀態。

在《來自俄羅斯的愛情》中,大反派不再是蘇聯人,而是一個國際恐怖組織,該組織為了自己邪惡的目的挑唆兩國關系,妄圖漁翁得利。作為英國特工的邦德和蘇聯間諜非但沒有互相殘殺,而是攜手合作,數次死里逃生,最終順利脫險。
1980年里根當選美國總統以后,銀幕上的俄國人又回到了反派的老套路上,《天狐入侵》、《洛奇4》和《蘭博3》集中表現蘇聯對美國的軍事威脅。
即使是在蘇聯解體以后,這樣的俄國人形象一直占據好萊塢電影的主流,不過壞人變成了俄羅斯恐怖分子、腐敗的石油巨頭和黑社會頭子。這樣的電影還有《圣徒》、《空軍一號》、《一級戒備》(The Sentinell)),《諜影重重之波恩的身份》等等。
2007年大衛·柯南伯格的電影《東方的承諾》(Eastern Promises))就講述俄羅斯地下黑社會全球犯罪網的活動:一個14歲的俄羅斯少女因難產而死在倫敦一家醫院,俄裔助產士安娜覺得事有蹊蹺,暗中調查少女的來歷,卻發現一個掌控著整個倫敦地下色情網的俄羅斯黑幫。
其實蘇聯也同樣把電影作為武器攻擊美國這個老對手。蘇聯導演亞歷山大洛夫的電影《大馬戲團》便是蘇聯版的《異國鴛鴦》。
(作者:栗月靜)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