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有數十億個星系,每個星系有數十億顆行星,不可能只有一個地球和太陽,在太空深處,肯定還存在著類似地球的行星等待人類去發現。
美國宇航局天體物理學部門的主管Paul Hertz表示,在未來十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天文學家就能指著天空中的一片行星,告訴人們這些行星不但跟地球很類似,并且很可能擁有生命。
行星發現的時間早晚取決于目前發現行星的方法。絕大多數的太陽系外類地行星是由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開普勒望遠鏡在繞行太陽的軌道上,觀測10萬顆恒星的光度,檢測是否有行星“凌日”(指太陽被一個小的暗星體遮擋)現象出現,天文學家再通過分析遮擋亮度的角度計算出行星的大小。但這種方法顯然存在局限性,類地行星一般要圍繞其恒星運轉1年左右,望遠鏡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來觀測有待證實的行星及其軌道,并確認其的確是在圍繞恒星旋轉,而不只是剛好經過它。

目前科學家已經開始篩選運行周期較長的行星,如最近受到熱議的開普勒-186f和開普勒-452b,后者是2015年為止人類發現的首個圍繞著與太陽同類型恒星旋轉且與地球大小相近的“宜居”行星,可能擁有大氣層和流動水,被稱為“地球的表哥”。
可以肯定的是,還有很多類地行星隱藏在待分析的觀測數據中,科學家也邀請全世界的天文愛好者和研究人員通過“星球獵手”網站共同尋找下一個類地行星。

雖然眾多行星都有可能適宜居住,但由于人類只有一個宜居星球作參考——地球,所以找尋類地行星更有意義。開普勒-186f比地球大10%,但是它的主恒星是一顆紅矮星(表面溫度低、顏色偏紅的矮星)。開普勒-452b和地球很相似,但是它比地球大60%,為了尋找地球2.0,很多行星望遠鏡正在太空中遨游搜尋,天文學家還在利用它們繼續尋找和地球最相像的行星。
TESS(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來幫助科學家尋找并近距離觀察宜居星球。開普勒望遠鏡只用來調查很小的一部分天空區域,而TESS的觀測范圍比開普勒望遠鏡大400倍,能夠觀測50萬顆恒星,1千顆紅矮星。TESS衛星將致力于尋找類似地球大小的巖石星體,為后續觀測提供支持。
NASA還將在2018年將名為詹姆斯·韋伯的太空望遠鏡(JWST)送入太空軌道。這個天文設備鏡頭由巨大的六邊形鏡片構成,其觀測性能是哈勃望遠鏡的7倍,被稱為哈勃望遠鏡的繼承者,JWST將被用來觀測系外行星的甲烷、二氧化碳含量等其他生物特征。
Hertz博士稱,設計韋伯望遠鏡的時候,科研人員對系外行星還知之甚少,但它將會完成觀測系外行星的任務,并有望替人類找到地球2.0。
相關文獻:
1. Kepler-186f, the First Earth-size Planet in the Habitable Zone
https://www.nasa.gov/ames/kepler/kepler-186f-the-first-earth-size-planet-in-the-habitable-zone
2. NASA’s Kepler Mission Discovers Bigger, Older Cousin to Earth
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kepler-mission-discovers-bigger-older-cousin-to-earth
3. The radial velocity method for finding exoplanets
https://www.eso.org/public/videos/eso1035g/
4. Direct Imaging of Planets
http://blog.planethunters.org/2012/03/30/direct-imaging-of-planets/
5. What is an extremophile?
http://oceanservice.noaa.gov/facts/extremophile.html
(科學之家:譯審/編輯 J Xie)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