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跟我提網癮,我會覺得這個人肯定不懂互聯網,也不知道青少年在互聯網上干什么,也不關心他們在干什么。
為什么我會這么說?試想,一個人每天拿著電話跟人聊天,聊幾個小時,你會說他“電話成癮”嗎?你并不會,因為你知道實際他在做的事情是:跟另外一個人交談。即使是沉溺,也是沉溺于兩個人發展出來的關系。
以前,你跟朋友去打籃球或者是玩玻璃彈珠、下棋,有人會覺得你游戲上癮嗎?也不會。
很多人每天看電視要看數個小時,有人會說他們有“電視成癮”嗎?似乎也沒有。
而青少年,或者說我們,在互聯網上做得事情也無非就是跟其他人交流、建立關系,一起玩游戲,或者看視頻、新聞,只是計算機和網絡把這些功能都聚合到了一起,但我們在做的事情仍跟過去本質上并無差別,只是形式上發生了變化。
那么,為什么青少年的網癮會煞有其事地被提出來,然后要去戒除呢?
成年人不承認自己有問題,網癮(孩子?)只是替罪羊。
相比于反思自己的問題,父母更傾向于讓網癮來背黑鍋。因為承認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失敗,是非常痛苦的;自己沒辦法提供給孩子一個穩定而融洽的家庭氛圍,或者因為自己嚴苛的期待和規則而導致孩子厭學沉溺網絡,像這樣的指責是他們不能接受的。而如果錯得是孩子本身,譬如“青少年是因為網癮而導致了種種問題”,那么成年人就可以置身事外了,甚至設置了一個假想敵“網癮”,來讓他們覺得自己再次對事態有了控制感。

因為青少年需要逃避現實中的困境。
非常好理解的是,如果你是一個成年人,你跟你的配偶或者跟上司有了沖突,此時你很焦慮,也許你處理這種焦慮的方式是約朋友一起喝酒、打麻將,或者只是一個人在家悶悶不樂地看電視,你之所以這樣子做,是因為這會讓你感覺好一點。
而青少年所謂的網癮也不過就是他們自己處理焦慮的方式,而可悲的是,也許現實中的關系不具有幫助容納、處理焦慮的功能,以致于他們需要在網絡上跟網友建立關系、尋求支持。
如果一個成年人因為焦慮打了幾夜的麻將被人認為是可以接受的,那為什么孩子用上了幾夜的網來防御焦慮就不被理解呢?
青少年對于自主性的抗爭。
需要承認的是,孩子長大了,已經不希望事事受到父母的限制,他們希望能對自己生活有一定的自主性,而這是父母所拒絕的。而為了對抗父母這種控制和不信任,青少年會用過度的“叛逆”來向父母表達攻擊。
也就是說,網癮可能是青少年對于自主權的“過度表達”,諸如“你越是不讓我上網,我越是要上網,挫折你,讓你感覺到無力,因為你控制不了我”。

因為日常生活太挫敗,出于維護自尊的需要
有些父母不切實際的期望,對學習成績的高要求已經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圍,而且在自己的愿望沒有達成時,對孩子隨意打罵;或者孩子在學校中的人際關系一團糟,被同學貶損、排擠。也就是說,假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得不到好的感覺,但他在網絡中,準確地說,在跟網友的關系中能被好好地對待,或在聯機游戲中大殺四方被隊友尊稱為“大神”,那么孩子就很需要這些在網絡中獲得的好感覺來維持”自己仍是一個優秀的人“這種自尊需要,否則怕是連自己都忍不住要拋棄糟糕的自己了。
網癮是非常現象學的診斷,實質是青少年可能會因為抑郁、焦慮、強迫,爭奪控制權或者維持自尊而沉溺于網絡,此時只要處理相應的問題就能令他們不再過度地、病理性地使用網絡。
而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應該感謝網絡的存在,這個避風港使得我們的孩子不至于因為抑郁、焦慮或者自尊受辱,而拋棄自己、傷害他人。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