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學外語越早越好?

    目前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越早學習語言越好,尤其是在外語的學習方面更是不遺余力,給小孩子報雙語幼兒園、請外語家教等。其基本的理論依據就是關鍵期理論。該理論源自于心理學,認為人的早期發育對人的學習能力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該理論最初是由奧地利動物學家康羅·洛倫茲提出來的。洛倫茲在觀察鳥類(小鵝)時發現,剛出生的幼雛會將第一眼看到的活動物體認作母親,然后跟隨其后。而在最初的一兩天內,如果小鵝沒有接觸到其它任何活動的物體,隨后無論研究人員怎么努力,它都不會再跟隨任何活動的物體了。對類似現象的研究后來衍生為對“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的研究。但目前對于該假說的爭論也非常大,正面和反面的證據都大量存在。

    那么關鍵期是否真的存在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是認知能力的發展,那么關鍵期一定存在。科學家曾將一只剛出生的小貓的某只眼睛遮住,過了一段時間,這只貓失明了,而且相關的大腦神經也萎縮了。但對于一年大的貓,這個實驗并沒有取得相同的結果。類似的證據也存在也母語學習中。比如wild children(類似于“狼孩”、“豬孩”)的研究也表明,早期語言培養對于兒童的母語的習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對于外語的學習,關鍵期假說的爭議非常大。有的語言教育學家認為,關鍵期確實存在,比如語音的習得。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案例是“基辛格現象”。基辛格是美國前國務卿,12歲時從德國移民到美國,說英語時一直帶有濃厚的德國口音,而比他小兩歲的弟弟則沒有德國口音。而有的語言教學學家認為關鍵期并不存在。其中日本學者Hakuta的觀點最具代表性,他提出:“(l) (關鍵期)應該有明確的開始和結束的時間;(2) 關鍵期結束時的第二語言習得應該有明顯的斷層;(3) 應該有證據表明關鍵期內的第二語言習得與關鍵期之后有質的差異;(4) 在關鍵期內,環境因素對第二語言習得不應有很大影響。”(劉振前,2003:163)這四點質疑也是關鍵期假說最核心的軟肋所在。目前關鍵期假說已經進入了神經認知研究的階段。大腦在出生到青年期前都保持著很強的可塑性。這種可塑性很有可能就是關鍵期的來源。但人的大腦的可塑性也是終生的。只不過在青年期前可塑性較大,后來就逐漸衰退。盡管衰退,但也并不意味著關鍵期確實發揮作用了。因為通過學習,大腦的某一方面的可塑性是可以加強的。因而真正要證明或者否定關鍵期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關鍵期假說的爭議也反映出一個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實性的問題:外語學習中,個體差異特別大。有些學習者在成人階段,仍然保持了很高水平的外語學習能力。比如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其在成年之后仍然能夠非常快地學會一門新的外語。相反,有些成年人花費了很大功夫卻未必能夠學會一門外語。

    那么,我們究竟該不該讓小孩子很早就開始學習外語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兒童在早期語言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培養母語。母語能力還不完善,就開始學習外語,很容易導致小孩子的學習壓力。對母語的發展也是不利的。另外,大腦可塑性的保持時間較長,一直持續到青春期后。所以到了10歲以后再開始學習外語也并不遲。曾有一個案例:某學習者在10時還是正常的母語者,但是后來隨父母移民國外,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很快學會了英語,母語由于長期不使用,反倒消退了。也就是說,外語成了母語,母語成了外語。

    以上案例也表明,對于外語學習而言,可能更加重要的并不是年齡的問題,而是語言環境和外語教學手段的采用。筆者以為,家長可以從這個方面重新權衡一下對孩子外語學習的規劃。

    • 發表于 2015-12-07 00:00
    • 閱讀 ( 68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