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眼睛看不見的,大腦能“看見”?

    我們常用“伸手不見五指”來形容那些黑得不透光的地方。通常,在極端黑暗的環境中,人們只能依靠觸摸周圍的環境或借助手電來辨別方向。但有些人卻擁有異于常人的視覺體驗——在黑咕隆咚的環境里,雖然看不清近在跟前的人,卻能看見自己在眼前搖晃的手。難不成是眼睛花了?還是發生了靈異事件?


    穿透黑暗的“特異功能”

    可別覺得他們是在故弄玄虛。近期,美國范德堡大學及羅徹斯特大學的認知科學家發現,有人還真有這樣的本事。那么,這種“特異功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為此,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系列實驗。他們把129名志愿者完全置于黑暗的環境中,并讓他們描述自己的視覺感受。在前幾項實驗中,志愿者需要佩戴100%遮光的眼罩,然后在眼前揮舞自己的手掌。結果,他們中的一小部分人稱,他們能夠看見自己手掌擺動的幅度。而后,研究人員又在每一位志愿者眼前揮舞手掌,此時,所有人都表示他們什么都看不見了。

    看來,問題并非出在能夠“穿透”黑夜的超群視覺上。那么,這一小部分特殊的志愿者究竟是哪里異于常人呢?

    研究人員猜測,這種視力的“錯覺”或許與大腦有關——由于不同的腦區之間存在連通性,研究人員認為,這一小部分能在暗夜里“看見”自己手掌擺動的志愿者,其腦區之間的連通或許與大多數人有所不同。


    大腦的通感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研究人員進行了另一項調查。他們收集了許多具有“共感覺”的志愿者,并對他們進行了上述“蒙眼”實驗。結果發現,他們不僅能“看見”自己的手掌,而且比起之前的被測者,他們的視覺體驗也更加篤定且強烈。

    看來,夜視手掌的“特異功能”與通感或多或少還真有些關系。那么,這些感覺又是如何串線進而“糾葛”到一起的呢?

    一般來說,當遇到某個事物時,人們會立刻將信息傳遞給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并產生對應的某種感覺。比如,當看到海時,人們會將這個信息傳送給視覺區,并在與之聯合的區域辨別出其整體影像(顏色、形狀、大小等)后,再將這個信息傳遞至記憶入口的側頭葉上,并搜尋這個信息是何種稱呼,比如搜尋到“海”。此時,這個信息也同時會傳遞給邊緣系統,而大腦皮層也會幫忙抑制邊緣系統的活動,避免感覺發生混亂出錯。

    而對于有“共感覺”的人來說,其邊緣系統的作用相比之下欠活躍,在此區域混合了多種感覺。所以,當一個信息輸入時,他們也很容易同時產生幾種不同的感覺。

    學者猜測,那些看見手掌的“夜視者”正是這種情況。

    大腦偏愛“熟悉”

    為了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想法,研究者進行了最后一項實驗。

    他們讓志愿者們戴上眼球追蹤裝置,并重新觀察他們的視覺體驗。結果顯示,越是表明自己“看”得清楚確切的志愿者,其眼球移動得也越平滑順利。也就是說,他們的眼球在夜視的環境中毫不費力,其效果就好像在明亮的光線下目睹近在眼前的目標運動。而實際上,他們什么都沒看到,只是對于手掌的感覺和期待,讓他們以為自己“看見”了。所以,真正看見手掌運動的并非眼睛,而是大腦。

    結合以上一系列實驗,研究人員認為,不同腦區和感官之間連通性越高的人,其身體的意識和感覺也更強烈。這個結果同時也告訴人們,“視線”其實是由大腦決定的,而非你的眼睛。不管“映入眼簾”的景色如何,最終決定“采納”與否的,還是大腦。而對于視覺信息的選擇,大腦也比較認生,它總喜歡呈現那些熟悉的或可預見的模式——比如,黑夜里自己揮舞的手掌、一張熟悉的臉龐。

    大腦“看見”光

    在另外的實驗中,研究人員也證實了,不需要眼睛,大腦也能“看見”——這次看見的是光。在這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在對視覺正常的被測者進行實驗之外,還邀請了三位盲人志愿者參加。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蒙住了志愿者(視覺正常)的眼睛,隨機打開或關閉一束光線,并詢問志愿者光線是否存在。結果顯示,他們回答的正確率頗高——盡管他們確認自己眼前的確是漆黑一片。

    而在盲人志愿者中,其實驗結果與視覺正常的被測者相差無幾。也就是說,在脫離“視覺”的情況下,他們對光的感知是一樣的。

    隨后,研究人員用磁共振功能成像對志愿者的腦部進行了觀察。他們發現,在接受了幾十秒的短暫光線照射后,被測者大腦中與警覺和執行力相關的區域就變得活躍了。可見,是大腦和身體產生的細微變化讓他們感受到光的存在,這就是通感在發揮作用。

    聽覺來幫忙

    那么,除此之外,還有什么會對大腦“感光”產生影響嗎?帶著這個疑問,研究人員進行了另一項測試。通常,在看不見光的情況下,人們的聽覺會變得比較敏銳,學者決定就此下手——對志愿者進行光照同時給予聽覺刺激。結果,僅僅只進行了2秒的光照,志愿者的腦部活動就發生了與先前一樣的變化。

    研究人員猜測,是聲音的刺激促進了大腦感覺加工的速度和程度,這同樣是大腦的通感在發揮作用——聽覺加入了視覺的陣營。正因如此,人們才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感受到光線帶給大腦和身體的刺激和變化。

    可見,在視覺“缺席”的情況下,人們也完全可以利用大腦“看見”光。研究人員認為,大腦這種“非可視”感光功能或許可以幫助人們改善大腦的許多功能,包括睡眠質量、提高敏感性以及對危險環境的檢測等等。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學之謎2015年第12期文章)

    • 發表于 2015-12-09 00:00
    • 閱讀 ( 77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