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智商高如你,還未走上人生巔峰?

    昨晚打麻將手氣太好沒hold住,和到老板臉都綠了,我是不是該重新找工作了???

    基友A:“哈哈哈,腦殘”

    基友B:“藥不能停”

    基友C:“不能放棄治療”

    昨兒下午跟哥們兒回宿舍,剛過路口,哥們兒手機被偷啦!重點是他還聽著歌,居然被偷啦!!走了200米他才發現耳機不響了!!不響了!響了!了!

    基友A:“已笑成狗!”

    基友B:“優惠供應腦殘片”

    以上是朋友圈日常。再隨便打開一個新聞客戶端,邊看邊默念“臥槽,NC!”已然成了標配。

    女大學生癡迷傳銷 兩年負債百萬元

    高校教師被騙 百萬存款被轉

    昔日高材生 今成流浪漢

    浙企倒閉潮,原來是“賭”字作怪

    其實,當我們稱自己或他人為“腦殘”的時候,并非意指智力低下,我們表達的是一種類似于“嗶~了狗了”的心情。真是“嗶~”了狗了,我怎么干出這種蠢事?卿本佳人,奈何作賊?明明是聰明人,為何犯傻?尤其是那些舉國若狂的事件,更是讓人有種被狗“嗶~”了的心情,比如荷蘭的郁金香泡沫、阿爾巴尼亞的龐氏騙局,以及收遍全國人民“智商稅”的太陽神口服液←_←。沒錯,就是智力正常但干了傻事這種落差感讓我們覺得好笑、錯愕,或者哭笑不得。

    一、智商高≠理性

    為什么智力無法預測人的成就?為什么高智商兒童長大后泯然眾人?為什么高智商員工表現平平?為什么聰明如你還未走上人生巔峰?

    這些問題也同樣困擾著認知心理學家。未解之謎弗林效應就是關于智力的迷思:人類的智力測試得分在過去幾十年呈顯著上升趨勢,為什么沒有帶來文化的繁榮?偉大發明的數量非但沒有增加,反而有所減少,世界名人錄上的偉大科學家也沒有加速出現。

    近二十年,認知科學家們做了許多研究心理能力和智商之間相關性的實驗,發現它們的緊密性被過分夸大了,優秀的心理能力并不總是伴隨著高智商出現!很多研究結果都證明了這一點。

    兒童延遲滿足能力與智商之間的相關系數僅為0.34;

    成人的吸煙、賭博、毒品等成癮行為跟智商相關微弱。

    概率推理任務得分與智商的相關為0.25~0.35,假設檢驗任務的相關為0.2~0.25,貝葉斯推理任務的相關僅為0.05~0.2!

    更有甚者,針對金融騙局受害者的分析發現,受害者更多是來自于高智商人群!

    (相關系數大于0.8時,可視為兩因素高度相關;介于0.5和0.8之間時,可視為中度相關;0.3至0.5,視為低度相關;小于0.3時,相關程度極弱。)
    智力和心理能力的分離使得解釋成為可能,為什么聰明人會做傻事?為什么我們會時不時地“腦殘”?美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認知心理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的答案是,這是一種理性障礙,即個體在智力水平正常的情況下,無法理性地思考與行動。他極富洞見地指出,作為一種人類認知功能評估工具,智力測驗極為不完整,缺失了對思維傾向和決策技能的評估部分,而這些正是理性思維和行為的認知基礎

    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達成人生目標,擁有高智力還不夠,還要擁有高理性。個體如果出現理性障礙,直接實際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錯失本應取得的人生成就。斯坦諾維奇如是說。

    大量研究結論支持了這種說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認知心理學家卡尼曼和同事特沃斯基的研究發現,理性思維技能與智力測驗成績之間只有小到中等強度的相關。同時,大量實證研究證據表明,理性思維傾向與智力之間的相關度也并不高。智力與積極開放的思維、求知需求之間只有極低的相關(低于0.3),與責任心、好奇心、勤勉之間的相關甚至接近于零。

    可以說,理性,是認知科學家開出的“腦殘片”。那么,緊接著的問題是,理性具體指什么?理性可以習得嗎?還有,最讓人困惑的是,為什么理性障礙如此普遍?這似乎不合常理呀。人類花了數百萬年進化到食物鏈頂端,靠的居然是一副非理性的大腦?

    二、是什么讓我們的大腦不夠理性?

    英國著名進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這樣回答:

    “自然選擇從當前可用選項中選出那個‘更好的’方案……進化塑造的動物并非是完美設計方案的成果,也并非差強人意的無奈選擇,而是歷史變更過程中同時期諸多選項中那個更為適宜的選擇”。

    簡而言之,進化是基于“更好”原則。在石器時代,更好的生存策略、更高的繁殖優勢,就可以成為幸存的“適應者”,并不要求生物擁有完美設計。而理性,則是基于“最好”原則,從工具理性的定義就可以看出:在有限的物理和心理資源條件下,以最優化的方式行動,使得個人效有最大化。

    進化的目的是基因復制,而不是人類的快樂和幸福。正如進化生物學家喬治·威廉姆斯所指出的那樣,自然母親從事的是復制事業,不是慈善事業。在情感預測領域的研究表明,人類其實很不擅長做出讓自己開心的選擇。這個結果出人意料,但如果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則可以理解,大腦中存在快樂神經回路的原因是鼓勵我們做出有利于基因傳遞的事情,如生存、繁殖、幫助親戚,而不是為了讓我們享受更多快樂時光。

    關于人類的非理性,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和決策論領域都積累了相當多的證據。試看下面一例子:

    球和球拍的總價是1.1美元,已知球拍比球貴1美元。請問球的價格是多少?

    你現在是不是在說,臥槽,明明知道不是0.1美元,為什么我就是擺脫不了這個想法?再看看另一個例子:

    杰克正看著安妮,而安妮正看著喬治。杰克已婚,喬治未婚。請問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著一位未婚人士?

    A.是 B.不是 C.無法確定

    你的回答是?研究表明,大約有80%的人會選C,如果你也是,那么恭喜你,你是正常人類。實際上,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A。類似的認知和決策任務還有很多,遺憾的是,在實驗室里,人們的表現并不理想,劍橋和哈佛的高材生也不例外。我們天生擁有一副非理性的大腦,既不能良好支持我們客觀認識世界,也不能有效計算出最優選擇。在石器時代,大腦的任務是在最短時間內做出足夠好的選擇。為什么我們說話做事總是不經腦子?畢竟,面臨危險時想得太多的那些祖先已經被吃掉了呀。

    三、如何變得理性?

    在《超越智商》中,斯坦諾維奇給出了肯定的答復:理性可以習得,甚至比智力更容易習得。支撐理性思維和行動的基石有兩個:思維傾向和心智程序。

    思維傾向也叫認知風格,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傾向:

    為了做出決策而收集信息的傾向

    為了得出結論而尋求多元觀點的傾向

    面對問題時思維廣度的傾向

    根據證據矯正已有觀點的傾向

    采取行動前考慮后果的傾向

    做決策前權衡情境的傾向

    尋求細微差別以避免絕對論的傾向

    心智程序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學的認知科學家大衛·帕金斯提出的,指個體可以從記憶中提取出的規則、知識、程序和策略,以輔助決策判斷和問題解決過程。心智程序就是上文所提到的“補丁”,這是最容易彌補的部分。斯坦諾維奇把有助于增進理性的知識稱為理性促進劑,主要包括 5 大類知識:

    1.概率推理,如明白基線概率

    2.決策科學知識,如明白決策偏好

    3.科學推理知識,如明白自變量、因變量與控制變量,會區分相關與因果的不同

    4.邏輯的一致性與有效性的規則,如明白證偽、證據的不同層級、個人經驗作為證據的不足等

    5.經濟思維,如明白什么是機會成本、沉沒成本,什么是指數增長

    既然有好的心智程序,也有壞的心智程序。斯坦諾維奇稱之為理性抑制劑,主要包括 8 類:

    1.信仰超自然與迷信

    2.信仰直覺

    3.過度依賴民間智慧與民間心理學

    4.信仰“特殊”的專業知識

    5.金融誤解

    6.屢教不改的反思(過度自信自己的反思能力)

    7.個人信念功能失調

    8.自我鼓勵自我中心

    后天習得的理性思維策略可以在很多方面改變我們的生活,比起智力來,理性的個體差異對生活影響更大。智商好比汽車的行駛速度,理性則決定了行駛的方向。


    曾贏

    友心人小鮮肉計劃學員。浙江大學MBA,浙江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某互聯網公司人力資源總監。

    • 發表于 2016-02-23 00:00
    • 閱讀 ( 56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