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一顆便可致命”的相思子究竟是什么?

    最近,一則《世界毒性最強植物雞母珠現身廣州》的報道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報道中說,廣州機場海關從一位由埃塞俄比亞回國的旅客行李中,檢獲到了0.1公斤雞母珠。報道中還稱,“(雞母珠)毒性劇烈,一顆便可致命,被民間列為‘世界上毒性最強的植物前五名’”。


    其實,這個事件本身,是因為這位乘客夾帶國外植物種子入境,違反了我國海關檢驗檢疫條例而發生的。不過,很多網友看到報道配圖中那顏色鮮紅,一端還帶著黑色的植物種子,與自己在國內購買到的、用作配飾和觀賞的所謂“相思子(豆)”或“紅豆”十分相似,由此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恐慌。那么,報道中的雞母珠究竟是什么?它和“相思豆”、“紅豆”有什么關系?它真的具有如此大的毒性嗎?

    雞母珠、相思子和紅豆

    其實從植物學上說,“雞母珠”其實是相思子的俗稱,屬于“同物異名”,而“紅豆”的概念,則更為寬泛。

    相思子這個名稱,既是對植物名稱,也是對植物所結種子的稱呼。對植物來說,相思子是豆科相思子屬(Abrus)植物的統稱。全世界相思子屬植物共有約12種,廣泛分布于從世界各地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在我國,有四種相思子分布,其中以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這一種最為常見,此外在我國廣東、海南等地,還有不少毛相思子(A. mollis)、廣州相思子(A. cantoniensis)分布。而如果是對于種子來說,那么相思子,則特指相思子這種植物所結的種子。

    相思子的植物本身平淡無奇,本身是攀緣的藤本植物,長有豆科植物典型的偶數羽狀復葉,每年夏季時節會開出一串串紫色的小花。在廣東等地,相思子植株,以及廣州相思子、毛相思子等植株的根莖,被稱為“雞骨草”來煲湯或做草藥使用。而相思子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的種子:它的種子和普通的綠豆大小相仿,大部分呈現鮮艷誘人的紅色,而在胚根一端約1/3的部位則呈現黑色。這紅配黑的搭配,使得它顯得十分獨特。由于紅底配著黑色,頗似雞眼睛,因此在閩粵臺灣一帶被稱為“雞目珠”,久而久之訛傳為了“雞母珠”。而在廣西一帶,還有著“猴子眼”的俗稱。


    如果說是配色使得它引人喜愛的話,王維膾炙人口的《紅豆》一詩則使得它更為出名。“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相思子的稱呼,和這首名詩不可謂沒有關系。不過根據后人考證,王維詩中的“紅豆”,并非這黑紅分明的相思子,而更有可能是豆科海紅豆屬(Adenanthera)的海紅豆(Adenanthera pavonina),亦或是紅豆屬(Ormosia)的紅豆(Ormosia spp.)。后面這二者,種子都完全是鮮紅色,籽粒也更大,并且在歷史上的確有作為信物相贈的傳統。古人們沒有區分這幾種紅豆的意識,使得“相思子”之名旁落別家,也的確令人唏噓。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由于《紅豆》這首詩,使得一些人反而給相思子戴上了“紅豆”的名稱,這下,使得相思子和我們日常食用的紅豆(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或赤小豆Vigna umbellata)成了“異物同名”。這種混淆的影響就不僅僅是文學圈的爭吵,而是會鬧出人命的:因為相思子的確含有劇毒成分,如果和食用的紅豆相混淆而導致誤食,那么后果將不堪設想。

    相思有“毒”

    在報道中,對相思子的毒性描述為“一顆便可致命”。那么,這是真的嗎?

    相思子劇烈的毒性,來自于種子子葉細胞中含有的一類蛋白質成分:相思子毒蛋白(abrin,在臺灣地區被稱為雞母珠毒素)。目前人們發現相思子毒蛋白可包含四種,分別以a-d命名,其中 b和c型毒性較低,而起到主要毒性作用是a和d型。完整的相思子毒蛋白,是由A、B兩條多肽鏈結合、折疊而成的,十分類似于另一種廣為人知的植物毒蛋白——蓖麻毒素,而后者則因為曾多次被間諜組織用于暗殺活動而名噪一時。相思子毒素的毒理學也與蓖麻毒素十分類似,在進入人體后,B鏈可以與細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結合,并誘發細胞向內轉運毒蛋白,使得毒蛋白進入細胞內部。進入細胞后,A鏈則會和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工廠——核糖體結合,水解核糖體蛋白組分,使得核糖體失去蛋白合成的能力,最終造成細胞的死亡。這一過程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人體往往要經過數小時乃至數天的潛伏期才會出現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發燒、出血、循環衰竭等,嚴重時則會導致死亡。


    那么,攝入多少相思子會造成生命危險呢?根據測算,對于純化的相思子毒蛋白粉末,成年人經口攝入的半數致死劑量大約為7μg/kg(微克每千克),而通過呼吸道吸入的半數致死量則為前者的一半,約3.3μg/Kg(這大抵是一些報道中“3微克就會致命”的錯誤的來源)。換句話來說,對于70kg體重的成人來說,吃下約0.5mg(1mg=1000μg)或吸入約0.24mg相思子毒蛋白純品,就有一半可能性致命。那么考慮到相思子毒蛋白在種子內約2%的含量,以及相思子約70mg的平均重量計算,那么的確半顆相思子中所含的毒蛋白量就足夠致命了。

    面對相思子,我們怎么辦?

    不過,上面描述的,都是相思子中所含毒蛋白被人體充分吸收時的理想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購買或佩戴相思子制作的飾品,倒不至于“見相思子而色變”。首先,相思子毒蛋白存在于子葉細胞內,而它外面被一層緊密的種皮緊緊包裹。因此觸摸完整的相思子,并不會導致中毒。其次,相思子毒素并不具有揮發性,因此也并不會被吸入而導致中毒。此外,我們的皮膚附著的角質層,也能起到很好的阻隔作用,因此即使接觸少量破碎的相思子,只要及時擦除,也不會對健康造成什么影響。


    事實上,相思子和其制品最大的危險性在于被誤食,以及加工過程中形成的粉塵吸入。由于相思子具有“紅豆”的俗稱,因此在使用時可能同能夠食用的紅豆相混淆;而幼兒、寵物等,則可能不慎誤食。因此一定要注意全紅的食用紅豆,和紅黑相間的相思子的區分。如果家中有幼兒、寵物等,也應將相思子儲藏、放置在幼兒寵物無法觸及的地方。而在加工相思子時,也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鉆孔等操作產生的粉塵被吸入體內。

    如果已經購買了相思子制作的飾品,那么在拋棄、封存之余,還有其他保證安全的辦法嗎?辦法是有的,那就是加熱處理。根據實驗,相思子毒素在80℃處理1小時以上,100℃處理30分鐘以上后,其毒性就會由于蛋白質變性而消失。因此將這些飾品進行至少半小時以上的高溫處理(烘烤或水煮),就可以去大大降低其毒性,讓其變得更為安全。當然,即使是處理后的相思子制品,也應妥善保管,確保萬無一失。

    • 發表于 2016-03-01 00:00
    • 閱讀 ( 84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