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往往脾氣差難相處的人會比脾氣好易相處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尊敬,甚至是贊賞。雖然這個現象有悖我們普通人的交際理念,但是,事實確實如此。而我也是通過自身的經歷發現了這一點。
我以前在初中的時候,脾氣真的是非常差,不管是對親戚長輩還是身邊的朋友同學,我就像一顆時刻會爆炸的地雷,只要別人觸碰到了我的心理防線,我就會表現的非常激動和別人爭吵。當時初中畢業,在我的同學錄上,有90%以上的同學都不約而同的寫下了“改改你的脾氣”。可想而知,其他同學對我到底是多么的“印象深刻”。
后來慢慢地發現一個讓我自己都想不通的事,就是如果我偶爾對別人表露善意的話,別人會顯得特別的開心,有時候甚至只是主動和別人打個招呼,別人都覺得有點“受寵若驚”。以致于后來我和別人在相處的過程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而且觀點更易被人們所接受。

這種現象用心理學解釋一下的話其實并不需要太大驚小怪。因為人在對待外界事物的時候都有一個心理期待值,期待值越高,滿足感就會越低。換句話說,就是你對某件事物的期待值本身就很低的話,假如后來產生的結果高于你原先的期待值,那你會對結果產生更多的滿足感。
所以,壞脾氣的人在人們的心目中的期待值本來就很低,不指望他可以和自己好好說話,抱著一個不吵架就是最好的結果的心態,可是后來假如他一反常態對你溫柔了一下下的話,你都會覺得很滿足,并且異常珍惜。另外一個原因,人們對于好脾氣的人給自己的笑臉,其實在心里的衡量價值是非常低的,因為覺得被對方溫柔相待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換句話說,好脾氣人的好話甚至是廉價的,而贏得壞脾氣人的好話相對來說會更加具有價值,產生的影響也會更加深刻且長遠。
所以,運用這一點心理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和別人相處。并不是教大家做個脾氣差的人,而是得適當的學會“生氣”。學會拒絕別人的請求,不做老好人,這是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說的道理其實就是這么個意思。
我們本應該按照書本上教育我們的,要禮貌、謙讓,可有時候人性如此,我們不得不尋找更好解決的方式,來讓自己活的更加真實。有時候,做一個讓別人“討厭”的人,未必就是一件壞事。
文章首發:微信公眾號 不安分筆記 (ID:WeSayNo)
轉載請獲得授權,未經許可轉載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