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就業最難季卻招不到人”的新聞,雖說每年都被稱之為“就業最難季”,但是目前關于就業的社會性問題,已經在人們的心中糾結了很久了。一方面,企業招不到優秀的人才;另一方面,個人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這個可笑的矛盾就好比在一片生長茂盛的草地上發現了一群餓死的羊。
我以前在做培訓講師的時候,也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的人事部門天天抱怨著公司招不到合適的人才,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卻收效甚微。而另一邊我在培訓課上和學員互動的時候,也能看得出他們對于目前就業環境的失望,普遍吐槽找到一份自己心滿意足的工作實在太難。雖說網上流傳了很多關于這個社會矛盾產生原因的不同版本,但其實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真的比較復雜。(以下觀點部分比較激進,望諒解)

1,社會環境:“劉易斯拐點”。
這個其實稍微了解下經濟學的人都知道這個理論(理論具體內容請參閱百度知道)。“劉易斯拐點”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勞動力從剩余向短缺變化的轉折點。在“劉易斯拐點”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漲工資也會有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在“劉易斯拐點”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把工資漲到足夠高的水平,就招不到合適的員工。所以很多企業為了降低自己的生產成本,將工廠遷移至一些經濟水平更加落后的東南亞國家,很多基層崗位就直接被帶走了,同時帶走的也有很多管理崗位,所以導致國內就業競爭壓力大,找到合適的工作的難度也隨之增大。

2,社會環境:經濟的轉型。
由于科技的進步造就了互聯網時代的繁榮,傳統的就業崗位隨之大量消失。雖說信息時代的大爆發帶來了很多新興崗位,但是對對于需要更多勞動力的傳統崗位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大范圍的崗位削減。

3,企業原因:太現實。
很多公司在選擇用人的時候,都往往考慮的過于“現實”。雖說很多公司嘴上都掛著“企業文化、綜合素質、價值觀”之類描述愿景的詞匯,其實都只是掛羊頭賣狗肉。只有少部分的大企業能真正的做到言行一致,絕大部分的公司都是在“坑蒙拐騙”(如此說個人覺得并不過分)。一些沒有深度的公司也在談一些所謂的“企業文化”,令人反感的程度不亞于一頭披著羊皮的狼。所以這些連“企業”這個稱謂都不配的公司,何來和你談什么理想和抱負。他們考慮的就是最直接的,聘用你的成本是否夠低,你的工作能力是否達標等最基本的崗位匹配問題。雖說我并不欣賞這種做法,但其實我覺得他們并沒有錯。

4,個人原因:太不現實。
相比較于企業來說,個人大部分的想法都比較不夠現實。雖說“錢多事少離家近”是一個求職心態的玩笑話,但也能反應出現在很多求職者的心態太理想化。很多人甚至覺得自己受過高等教育,以后就應該是坐在辦公室朝九晚五、月薪過萬了(研究生就業率低的原因)。對工作的眼高手低并不僅僅是發生在應屆畢業生里面,對于很多工作過2-3年甚至是5年以上的人群,也同樣會存在這樣的問題,雖說概率較低,但絕對不是極個別。對于自身的“高度認可”以及對工作崗位的挑剔,導致了很多人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算找到了,頻繁跳槽的也絕不在少數。

【筆者建議】
對于目前的中國國情來看,我們尚不用糾結社會原因,因為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現實,而且也會慢慢得到改觀。就比如“信息時代的大爆發”必然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新的崗位,在互聯網時代,難以置信的改變發生也是極有可能的。對于企業,能否成長為我們心目中的好企業,這也是需要時間的。沒有遇到“伯樂”型的企業實屬正常,如果遇到了可以發掘你潛在的資質,愿意栽培并讓你成長的企業,真的是萬幸。
而從我們的自身來看,我們必須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先就業再擇業”真的是一條相對靠譜的路。我們必須要從自身做點什么,你自己不強大的話,連提要求的資格都沒有。有些時候,很多公司只是抱著“結婚”這樣冠冕堂皇的話和我們“約”一下而已,千萬不要因為相信他們所說“愛情”就被蒙蔽了雙眼。所以,所謂合適的工作,都是相對性的,只能你能認清職場的本質,就不會讓自己輕易陷入“找不到工作”的泥沼。等你自己變得強大出色了以后,其實,什么樣的工作都是合適的工作。
所以,最后一句話,不能改變現狀,就要熟知規則適應現狀,除非,你可以改變現狀。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