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宋小姐,26歲,大學畢業已經四年了,在鄭州一家公司工作。大學畢業后就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情緒抑郁,害怕與人交往,特別害怕男領導與同事,跟他們說話就緊張、臉紅、出汗,公共場合發言常常語無倫次。這些問題對李小姐生活、工作和戀愛都起到了很多負面影響。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正式談過男朋友,但因為心理方面的障礙,拒絕跟他們交往,久而久之,別人都認為她脾氣很怪,就慢慢疏遠她了。
一、什么是異性恐懼癥?
異性恐懼癥指患者一方面在潛意識里有與異性接近的強烈愿望,另一方面也因此有著嚴重的焦慮情緒,于是表現出在異性面前感到異常的緊張和恐懼的癥狀,有的甚至出現異性關系妄想等心理癥狀。異性恐懼主要表現為不敢與異性目光接觸,更不敢與異性交談,即使與異性交談,也會面紅耳赤,言語不清,一看見異性向自己走來,則全身緊張,流汗。
異性恐懼癥狀大概可分為:赤面恐懼(面紅耳赤),視線恐懼(目光緊張、竭力回避目光接觸)和面部表情恐懼(面部肌肉緊張、表現不自然)。
二、測測你有沒有異性恐懼癥
◆和異性交往會非常緊張,當異性主動和你交往的時候,你會因掩飾自己的緊張而拒絕交往。
◆只要和異性交往的,就會發生手不知道放哪里、眼睛不知道往哪里看、拼命的注意自己的形象。
◆當異性盯著你的時候你會尤其的害怕,甚至因此“生氣”。
◆當和異性共處的時候,大腦強迫自己產生某些古怪的想法,例如對方喜歡自己、對方討厭你、甚至對方不穿衣服。
◆常常害怕異性會對自己做些什么,極度沒有安全感。
◆即使異性不和你交往而只是在你身邊存在,你也會不知所措,無法集中注意力。
◆臉紅、口干舌燥、出汗、抖動……
◆在愛情、婚姻方面經歷過異性的傷害導致對異性的不信任和沒有興趣。
如果有以上2條以上符合你,就說明你具有典型的異性恐懼癥,應該想辦法解決了。
三、異性恐懼癥的原因
1.早期原因
一般而言,在童年期,如果受到父母粗暴的虐待,或者父母婚姻不和,經常爭斗,子女就會逐漸形成錯誤的異性觀和對異性的恐懼心理。
還有些父母從小向孩子灌輸男女授受不親的思想,使孩子將正常的異性交往也視為不好的行為,從而形成異性交往恐懼癥。
2.成長原因
青春期是異性意識發展和形成的時期。由于第二性征的發育,性激素的分泌,產生對異性的愛慕和希望與異性交往欲望。
一些在兒童期曾接受過錯誤異性觀教育的青少年,到了青春期如能順利地開展與異性的交往,那么大部分人的異性恐懼感會慢慢消失。如果青春期失去了異性交往實踐,青年期就會產生對異性的陌生感、恐懼感甚至罪惡感。
3.個體原因
凡有下面兩種性格的人容易產生異性恐懼:一種是怯懦與自卑,表現為膽小、懦弱、自卑、孤僻、害羞、沉默寡言、不愛交往和缺少知己;另一種是疑慮和刻板,表現為多思多慮、極為敏感、遇事優柔寡斷、清規戒律多以及過于克己。這兩種性格類型都是妨礙人際交往的不良品質,在上述幾種因素作用下,就會產生對異性的恐懼感。
四、有了異性恐懼癥怎么辦?
邁出第一步:主動與異性交流
如果要克服這種狀態,首先就是要多主動與異性交流,邁出交往的第一步,即使說得不好也沒關系。只要你開口,哪怕是問候一聲都行。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僅停留在想象階段,甚至經常想象著失敗的體驗,只會讓自己更加缺乏自信,總認為自己不行,缺乏交往的勇氣和信心。反而,如果你邁出了第一步,嘗試開口和異性說話,你會發現她們都很友善,而與人交流其實也是非常快樂的事情,這種愉快的交往體驗也會促進你與異性交流的沖動和行為。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輔以相關的訓練,比如朗誦等,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克服與異性交往障礙,具體來說,可進行這兩方面的準備:
其一,情緒上的準備,即上文所述的克服自卑畏懼心理,嘗試與接觸異性,并開口與異性說話。比如常去一些社交場合,找機會與異性接觸等。
其二,語言上的準備,比如可以多朗誦,最好是能發出聲音的那種聯系。長期缺乏與異性交往經驗的人往往會有一點語言上的障礙,或者是平時與人交談很正常,但一面對異性便支支吾吾、哆哆嗦嗦說不口,如果能經常性的加強言語方面的聯系,比如閱讀散文等,讓自己在語言表達的通暢度、清晰度、情感感受度以及基本語言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另外,還可以通過多與人交流,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等方式克服這種交往障礙。
有咨客說,我有經常訓練自己的說話,也嘗試著開口和異性說話,可每次面對異性時總會臉紅心跳,談話也往往以失敗而告終。525心理網專家認為,當你身臨某些交際情境中時,除了勇敢行動之外,還要懂得控制情緒以及掌握一些交往中的談話技巧。
歡迎搜索“525心理網”關注我們!更多精彩內容與您分享!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