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發燒后,有些老人家就會嘮叨說“千萬不能著涼了,要多蓋被子,捂捂汗,捂一身汗后燒就能退了!”但這樣真的管用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一、人為什么會發燒?
人是一個恒溫動物,人體是一個精密的“空調”,在人體的下丘腦,有一個專門負責調解體溫的“溫控器”,我們稱為體溫調節中樞,它通過體內神經和體液等因素調節人體的產熱和散熱,使人體的溫度維持在一個相對恒定的范圍內,如當環境的溫度降低的時候,人體就通過產熱增加,散熱減少,來保持人體的體溫,相反,當環境溫度升高的時候,人體就通過散熱增加,產熱減少,來維持人體溫度的恒定。
科學研究發現,一些外來的或內生的物質均可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可以調高或者降低“溫控器”的溫度,破壞產熱與散熱之間的動態平衡,人體就表現為發熱,我們將這些能引起發熱的物質統稱為致熱原,產生這些致熱原的主要原因就是細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產生的外源性致熱原,還有腫瘤等壞死物質產生的內源性致熱原。
二、體溫多少算發燒呢?
人體不同部位的體溫是不一樣的,一般認為,人體口腔溫度(口溫)不超過37.3℃,腋下溫度(腋溫)不超過37℃,直腸溫度(肛溫)不超過37.6℃。由于腋下溫度容易測量,且溫度器容易消毒,臨床上人們常常測量的是腋下溫度,因此,正常人的體溫應該是小于37℃,高于37℃就是發熱了。
臨床上根據體溫將發熱分為四類:低熱:37.1~38℃;中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

三、發燒后捂汗有用嗎?
很多人習慣用“捂”的方法來“治療”發燒,認為出一身汗,發燒就能好,應該說這段話的后半部分是正確的——在臨床上,凡是高燒的病人常常是不出汗的,只要一出汗,燒就會退下來。這是因為在體溫上升期,人體會出現毛孔收縮,肌肉收縮,使得散熱減少,導致了體溫的增高,當體溫達到調定點后,就會出現毛孔舒張,肌肉不再收縮,人體的皮膚就會出汗,汗液帶出了大量的熱量,使得人體的體溫開始降低,而達到退熱的作用。
而這段話的前半部分是錯誤的,蓋上被子“捂”只能阻止熱量的釋放,讓體溫更高,而不能促進體溫的降低。建議可以用溫水擦浴,通過降低體表溫度的方法,來促進熱量的釋放。
四、發燒是不是一定要退燒?
發燒是人體對外來入侵的反抗措施,當細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入后,人體的白細胞就會產生細胞因子去攻擊它們,清除病原菌,同時還可以產生內源性致熱原,這些致熱原的刺激人體的大腦后,就會升高體溫,這一過程可以調動人體的免疫系統,將人體的防御“部隊”動員起來了,消滅外來的入侵者,發燒一定程度上是人體與致病菌斗爭的過程,發燒有助于人體調動更多“部隊”來對付“敵人”,這樣對于健康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溫度太高,對于人體的消耗太大,同時人體的細胞也不能耐受長時間的高熱,這就需要醫生的藥物干預了,那么,如何把握這個度呢?
一般認為,38.5℃以下的發燒是不需要做退燒處理的,僅僅需要吃藥治療原發疾病,適當多喝點水就可以了。如果體溫超過38.5℃,就需要服用退燒藥物,甚至打退燒針了。

五、退燒時應該注意什么?
發燒的病人一旦退燒,都會大量的出汗,有的時候可以將整個衣服汗濕,這將會導致人體大量水分和電解質的丟失,這時,對于重病、虛弱和老年的病人,本身體內的水分就不充足,還可能合并有電解質的紊亂,加上自身的調節能力較低,突然大量的出汗,就會導致人體的血壓下降,甚至導致心跳的驟停,因此,對高熱的病人退燒時,一定要提前補充水分,可以飲用淡鹽水,對年老體弱的病人則需要靜脈補充液體,以免在退燒的過程中發生意外。
總之,發燒是人體的一把雙刃劍,適度發燒對于抵御疾病是有益的,但過高的體溫對健康是不利的,這就需要正確把握發燒的度,如果您沒有能力把握這個度,還是到醫院去接受治療,或許更為安全。
作者:紀光偉,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第二職工醫院,外科主任醫師
圖片來源:123RF.com.cn圖庫
版權聲明:本文為春雨醫生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系reading@chunyu.me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