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地詢問一個陌生人,他們在交朋友的過程中,最看重的是什么,整體上你得到的回答都差不多:那些給周圍的人帶來歡樂的人,那些能感受到你的幽默的人,以及那些你能信任的人。
但通常,友誼在這些事情以任何有意義的形式顯露出來之前就開始了。一項調查反應,60%的男性以及50%的女性相信一見鐘情;不過我敢打賭,絕對不止這些人,曾經經歷過當你遇到一個新的朋友,當你結識一個新的人時,便感覺到你們的友誼在你的身體里含苞待放——你們即將締結友情的契約。

我們稱之為火花,化學反應,第一眼就稱其為友誼;無論如何,它可以在幾秒內發生,我們需要在這個時間內產生對他們第一印象(正如一項研究表明,我們在看到別人后的十分之一秒,就會產生自己的判斷)。2009年發表在《自然》雜志的一項研究這樣說到,研究人員發現當我們遇到一個剛認識的人時,大腦中的兩個區域變得異常活躍:杏仁體,即大腦中處理情感的區域,以及后扣帶皮層后扣帶回皮質(PCC) ,與自體的記憶有關。正如卡拉斯·塔爾(Karla Starr)在雜志《今日心理學》中指出,后扣帶皮層同樣幫助我們權衡決策以及為對象分配價值;我們人類經歷了一個非常類似的過程。“當我們為一個人分配了價值后,我們決定自己將如何與那個人相處,”她這樣寫道。“我們想要變得親近嗎?知道某個人的價值后,我們是否想讓這個人參與我們社交圈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上是幾個小判斷共同編譯而成的,一位來自于圣博娜迪諾加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凱利·凱貝爾(Kelly Campbell)這樣解釋。“對于朋友,我們關心是事情是什么呢?我們關心的是這個人需要很有趣,這樣在相處的過程中我們都很享受……你需要感情的支持,社會的支持,你希望他們是忠誠可靠的,你不想感覺被他人審視,”她這樣說,“當你第一眼看到一個人,你不知道你在做多少的判斷,但實際上你收集的信息告訴你,這個人是否能夠填補你的那些需求。”
去年坎貝爾在《社會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項名為“友誼化學”的研究,她和她的同事將此定義為“與朋友之間發生瞬時聯系是輕而易舉的,并且這能使我們之間的關系顯得更加自然。”(坎貝爾指出,友誼化學是“人際化學”的一個子集,除此之外其中還包括戀愛關系)他們發現,這個現象并不總是相互的,但這看起來更能打動指定的群體:例如,那些有著可愛可親、開朗以及責任心等個性往往獲得較高的印象分,更有可能看出他們經歷過友誼化學。
坎貝爾認為,性別的差異會導致我們的情緒社會化,但我們女性參與者也是如此:從童年時期開始,女孩子就經常被教導要信任別人,而男孩子們往往不以為然。而友誼化學的核心便是情緒的反應:“我們有兩種方法來做出決定。其中一種便是認知推理,我們思考事情,搜集信息,理性化的權衡利弊。而另一方面便是感性,譬如直覺,”坎貝爾說。而個人化學更依賴于后者:“你確信和此人相處時,你自己感覺很好。”
蝌蚪五線譜編譯自nymag,譯者 土豆同學,轉載須授權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