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餓不餓,我給你煮碗面吃?”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老九門》里,丫頭一句暖心的關心、一碗熱騰騰的面,足以讓二月紅忘記煩惱,征服了他的心。

無獨有偶,這句話在TVB港劇里面也是經典臺詞,而且,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提起面條,總是能在腦海中浮現出很溫馨的畫面。小小的一碗面條,如何能穿越世間冷暖,給人以慰藉?

小時候,筆者上學之前媽媽總會下一碗湯面給我,里面有雞蛋、蝦皮,有時候還會放些蔬菜,那面條綿綿軟軟,冬天喝一碗,立馬從頭頂暖到腳跟,吃完一碗面立即能量滿滿地去上學了。
這樣的記憶,相信絕不是筆者一人獨有。面條的治愈效果在湯面本身,更在人。剛煮好的面條熱氣騰騰,香噴噴的面湯味撲面而來,給人以足夠的安全感。面條還是做法簡單的家常菜,多樣的做法常出沒于各家餐桌上,人們很容易把面條和“家”、“媽媽”這些溫暖的概念聯系在一起,形成親近感的心理作用。與其說人們是對面條眷戀,不如說是對家庭溫暖的懷念。

夜深人靜之際,就算是一碗泡面也能人幸福感爆棚,如果加個雞蛋和火腿腸,簡直就是其他美食難以比擬的人間美味。有一碗面在,即便是孤獨的生活也仿佛有了依靠。越是人在生病、抑郁之時,面條的治愈功效就越加明顯,它好像是在說,不管如何,我都會陪著你。
吃面條本身也是一件讓人幸福的事情。端起碗來大口吃,筷子一挑,吹吹熱氣,立刻放入口中,吃面的時候配著像青菜、牛肉這樣的輔料,好不愜意!若是湯面,最后一口氣把湯喝掉,來個“原湯化原食”,再出一身汗,仿佛整個毛孔都散發出熱氣,整個人的心情都得到了足夠的發泄,所有的委屈、難過等情緒都被這一碗湯面帶走,剩下的只有滿足了。
對于日本的和尚來說,吃面條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他們每年只有一兩次機會能有機會吃面條。按照規定,他們吃面條的時候必須發出聲音,而吃日常的齋飯則需要安靜。看著和尚們集體發出斯溜斯溜的聲音,大口大口吃到最后,每個人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或許這是對大自然惠贈的感謝吧。
最后告訴大家一個秘密,面條這個“偉大”的食品起源于我國,而且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我國各地出現了數以千計的面條種類,不同的季節也有不同的吃法。
最適合冬天的當然是湯面,冬季天氣寒冷,人們多吃湯面條、拉面條、燴面條,配上一份牛肉甚是好吃。有些地方的人常在面條湯內攪入面糊,如果再來點辣椒粉,簡直是出汗利器。
春天各種野菜最嫩,新鮮的香椿做成面條的“澆頭”蓋在面湯上,清爽的面配上最鮮的野菜,人們吃的不是面,而是春天。
夏天最愜意的不過是一碗涼面,面條煮熟后撈出,放在涼開水里面撥一下,順滑涼爽的面拌上新鮮的黃瓜絲、醋、蒜汁等,清爽利口,防暑降溫。
最能代表秋天的面可謂是炸醬面。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新鮮的小麥做成的面最好吃,就連面湯里也散發出一股麥香。蘿卜、黃瓜爽口,豬肉配上黃豆醬做鹵,最后將做好的面和配菜搭配在一起拌勻,讓人愛不釋手。
除了這些家常做法,下面“中國五大面食”你吃過哪些?
山西刀削面:廚師做完面團之后,右手拿弧形刀,將面一片一片地削到開水鍋內,煮熟后撈出,加入各種口味的臊子、調料食用。
北京炸醬面: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然后做炸醬,將肉丁及蔥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黃豆制作的黃醬或甜面醬炸炒,即成炸醬。面條煮熟后,撈出,澆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面。
河南燴面:燴面的精華全在于湯,下面時,鍋內放原汁肉湯,將面拉成薄條入鍋,輔料以海帶絲、豆腐絲、粉條、香菜、鵪鶉蛋、海參、魷魚等,上桌時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
武漢熱干面:熱干面的面條纖細根根有筋力,色澤黃而油潤,滋味鮮美;拌以香油、芝麻醬、鮮辣味粉、五香醬菜等配料,色香味俱全。
四川擔擔面:據說源于挑夫們在街頭挑著擔擔賣面,因而得名。擔擔面成菜面條細薄,鹵汁酥香,咸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它是川菜中代表性食物。
#小互動#你吃過最好吃的面是什么面?告訴小伙伴們從哪里可以吃到吧。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