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的重量輕,拉力要求相對較低,使用靈活,構造簡單,技術含量與制造成本也相對較低,便于大量制造。使用起來,上箭、張弓、瞄準、發射一氣呵成,可以有相對較高的射擊頻率,而且不論馬上馬下都能方便使用,泛用性強。但是殺傷力、穿透力、射程都相對有限。而且,張弓瞄準時,需要維持姿勢,手不能松勁兒,這需要良好的臂力與訓練。在顛簸的馬背上進行騎射,則更需要高超的技術,否則難以命中。

兩相比較之下,弩的重量重,構造復雜,技術含量與制造成本比較高,要想大量制造需要有相應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使用起來,張弦上弩時的拉力要求比較大、耗時比較長,當然射擊頻率也就不會高了。不如弓箭方便,尤其在馬背上張弦困難。但是殺傷力、穿透力、射程都優于弓箭。而且張弦之后不再需要使力,可以從容地專心瞄準,因此命中率通常更高,要想集中火力打擊目標,亦比使用弓箭來得容易不少。另外,弩的使用也不需要太多訓練,比較便于掌握,至有所謂“朝學而暮成”的說法。事先裝填好的弩,還可以用來應付突發狀況、“先下手為強”,這也是弓不具備的功能。

“弩生于弓,弓生于彈”,《吳越春秋》上所載的這一說法是有道理的。弩與弓原理相同,正是由弓發展演化而來的兵器。通過將黎、獨龍、景頗、苦聰、哈尼等少數民族使用的木弩上的骨質懸刀(即扳機),與在數個仰韶、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骨片作比對,考古學家認定這些骨片就是骨質懸刀。也就是說,中國最原始的弩可能早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便已誕生。但是,之后相當長的時間里,由于技術條件極大程度地限制了性能,弩一直只能作為狩獵用具來使用。直到春秋時發明了青銅弩機,才使得弩的性能有了不小的改善、足以作為兵器投入戰爭使用。

青銅弩機是一種轉軸聯動式的裝置,一般包括牙、望山、懸刀、牛、鍵等部分。“牙”為左右對稱兩片,中間容納箭栝(箭尾扣弦的部位),用于卡弩弦;“望山”用于瞄準,與“牙”鑄為一體;“懸刀”就是扳機;“牛”(又稱“鉤心”),用以銷住“懸刀”卡口;“鍵”就是軸銷,用來將各部件合成整個裝置,并固定在弩臂后端的空間里。

一般認為,弩箭上弦有兩種方法:
一是在張弦裝箭前,用手扳起望山,使牙上升、與弩臂垂直,牛被帶起,牛的下齒卡入懸刀卡口內,弩機進入待機狀態。接著將弩弦張開,扣在牙上。
二是直接拉弦到牙,壓倒牙即自動使鉤心進入懸刀刻口,形成閉鎖待發狀態。
弦上好后,將箭放入弩臂上方的槽內,箭栝在左右兩片牙之間頂在弦上。然后弩手借助望山、箭簇與目標三點一線瞄準,扳動懸刀,牛脫離懸刀卡口,牙前傾下縮,弦瞬間失去阻力,將頂在其上的箭彈射出去。即便再怎樣強力的強弩,只要扳動弩機,立刻便會發射,正可謂“四兩撥千斤”。



三棱箭簇裝填上弩之后,其中一棱垂直于弩臂,可以起到準星的作用,更方便進行三點一線的瞄準,因此成為弩箭的一種常見形制。根據實際應用的不同,箭矢不光會有截然不同的外觀形制設計,還會有不同的重量與重心設計。比如重箭通常用來破甲;輕箭則可用來射鳥。又比如近戰用箭,重心在前三分之一處;守城用箭,重心則在前五分之二處。

由于張弓與張弩的拉距不可相提并論,箭矢的飛行速度也不同,于是弓和弩所使用的箭矢長度一般也不同,弩箭要相對短一些。但除了一些派特殊用場的軍用箭矢,一般常用的軍用箭矢不論是配弓使用的、還是配弩使用的,在要求殺傷力更高、穿透力更強、中箭后難以拔出處理等方面都是一致的。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對刀劍有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章師傅微信:Lqbj689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