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10月,路易十六的夫人、王后瑪麗被推上斷頭臺
提起法國大革命,人們可能不一定會想起羅伯斯庇爾、丹東、馬拉或是《人權宣言》,但很可能會下意識聯想到斷頭臺——在人山人海的巴黎協和廣場上,高高聳立著斷頭臺,“咔”的一聲,刀斧下落,一顆頭顱滾入斷頭臺的頭顱袋中,劊子手抓起人頭向革命熱情高漲的群眾展示,臺下歡呼雀躍……
斷頭臺已經被符號化了,儼然成為了法國大革命的象征。在這機器被發明、被作為正式刑具使用直至被廢除的兩百余年間,它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其中有罪犯、平民、貴族、革命領袖,甚至包括一些國家的君主。
斷頭臺出現的年代,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極端的年代。
斷頭臺原型機的發明
雖然斷頭臺是在法國大革命中“揚名”,然而其最初的原型卻不是法國人的首創。在斷頭臺和類似斷頭臺的機器出現以前,歐洲常見的死刑方式是砍刑、絞刑、火刑甚至五馬分尸等等。
由于砍刑是個技術活兒,很多死刑犯以及他的家人常常會在行刑前賄賂劊子手,以求做的干凈利落一點,不要給受刑人增加痛苦。
要知道若是碰上一個“二把刀”的劊子手,連著對犯人的脖頸砍上三四下,受刑之人卻還沒有斷氣,那么他們忍受的將是怎樣的恐懼與痛苦——被伊麗莎白女王下令處死的蘇格蘭瑪麗女王就經歷了一個拙劣的劊子手的三板斧。
為了減輕受刑人的痛苦,斷頭臺的原型機器就發明出來了。類似斷頭臺的殺人機器,最早出現于13世紀的意大利。16世紀,一種被稱作“蘇格蘭女仆”的斬首機器被發明出來,在愛爾蘭和愛丁堡地區開始使用。
這是一種帶有下落刀片的巨型機器。18世紀晚期,英格蘭的“哈利法克斯刑架”革新,這種木質斷頭臺約5米高,刀片是一個斧頭。
這些早期的斷頭臺都有類似的問題——由于是木質結構,懸掛刀斧的木質橫梁和兩側立柱之間的摩擦力會使得刀斧下落速度變慢,甚至卡在斷頭臺中,這無疑是對犯人的雙重折磨。
吉約坦醫生與斷頭臺
一般認為,一位名叫約瑟夫?伊利亞斯?吉約坦(JosephGuillotin)的法國醫師是斷頭臺的發明者。1789年10月,吉約坦當選法國制憲會議議員,并慷慨陳詞“死刑平等”,提議“改良刑具”。
相傳1790年,吉約坦同夫人在巴黎觀看了一出木偶劇,木偶被舞臺上的刑具飛快地切去腦袋,他深受啟發。第二年,他請來德國工匠改造了斷頭臺,在試驗性地切下幾只活羊的腦袋后便被投入了使用,從此成為有名的“吉約坦醫生”。
另一個流傳下來的故事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親自參與了斷頭臺刀片的改良設計。由于斷頭臺斬首刀片很容易卷刃,路易十六將其改良為三角形。未料,自己最后竟也被推上了親手設計的斷頭臺。
也許是路易十六平時喜愛擺弄機械和鎖具的愛好,給了他人聯想和附會的機會,但實際上,并沒證據能證明路易十六親自改良了斷頭臺這種刑具,就連“斷頭臺卷刃”這個話題似乎也很難傳到身在宮廷的路易十六耳中。
需要澄清的是,吉約坦醫生也并不是發明斷頭臺的人,這位人道主義的醫生不過是提出了“改良刑具使犯人免受痛苦”的議案。斷頭臺的設計,其實是一位叫做安德瓦?路易的醫生將意大利的刑具改良而來的,甚至有一陣子,這種刑具就叫“路易刀”。也許正是基于此,人們才謠傳路易十六參與了斷頭臺的設計。
1792年4月25日,在法國,斷頭臺的“業務”開張了。首位受刑人是一個攔路搶劫的強盜。改良的斷頭臺被設置在一個高臺上,斜刃刀片被施以重力,通過繩索與滑輪控制,木質支架兩側被抹上潤滑油脂防止刀刃卡住。“咔嚓”一聲,這名強盜一命嗚呼。
吉約坦醫生對于后來的雅各賓派“恐怖統治”感到震驚,然而卻無法阻止斷頭臺以他的名字命名。斷頭臺(Guillotine)與吉約坦醫生的名字(Guillotin)如出一轍。1814年,人道主義者吉約坦醫生去世后,他的后代將家族易名,以避免與斷頭臺扯上任何關系。
無論如何,被改良后的斷頭臺成為正式刑具之后,接下來就是屬于它的波瀾壯闊卻又血腥恐怖的法國大革命時代。
斷頭臺與法國大革命
在斷頭臺成為正式刑具的第二年,它迎來了自己生涯的“高峰”。
1793年1月21日,在巴黎市民的歡呼聲中,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在革命廣場(協和廣場)被斷頭臺處決。一百多年前,當英國議會處死查理一世時,英國民眾受到的驚嚇多于鼓舞。然而,對路易十六的處決卻令大多數法國人民歡呼雀躍。
斷頭臺由此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如歐洲中世紀從未熄滅的用于燒死“異端”的火刑柱一樣,大革命時代,斷頭臺從未停止工作。
1793年10月,路易十六的夫人、王后瑪麗被革命領袖們判以“勾結外敵(奧地利)、鎮壓革命、與其子路易十七不倫”等罪名推上斷頭臺。
在一年內,斷頭臺處死了法國的國王與王后。這一年9月,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取得政權,開始將近一年的“恐怖統治”,將所有反革命者及嫌疑犯推上斷頭臺,至少數千人在斷頭臺刀刃下落的“咔嚓”聲中殞命,被推上斷頭臺的不限于法國貴族,而是針對所有“有反革命傾向的人”。
1939年6月17日凌晨,犯下6項謀殺罪的德國人維德曼在巴黎圣皮埃爾監獄外被執行斬刑
斷頭臺處死的人中,大致比率是四個平民對一個貴族。雖然雅各賓派的專政在一定時期內維護了法國內部的相對安定,但其消極意義也十分顯著。“恐怖統治”下的法國一度變成了偏執狂的裁判所。
1794年春,法軍擊退反法同盟軍隊,主和的雅各賓派領袖丹東認為目的已經達到,應當結束“恐怖統治”,不料雅各賓派中的狂熱派借機控告丹東與其追隨者,將丹東與德穆蘭(法國記者、政治家)夫婦等人推上斷頭臺。
羅伯斯庇爾將丹東推上斷頭臺后,未曾料想自己只是大革命的“過渡者”,其黨派所主張的方案無法滿足法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也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最終被國民公會拋棄,逮捕羅伯斯庇爾的法令于1794年7月27日通過并立即執行(熱月政變),斷頭臺又斬下了羅伯斯庇爾的頭顱。
處死拉瓦錫
被斷頭臺處死的人,包括王室、貴族、革命領袖、貧民,也包括科學家。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就是在1794年在“恐怖統治”中被處死的。
拉瓦錫用實驗的方法發現了氫氣和氧氣并為其命名,出版的《化學基本原理》推翻了過去被普遍接受的“燃素說”(一種解釋燃燒現象的學說,形成于17世紀末、18世紀初)。當然,處死拉瓦錫并不是因為他的化學發現,而是因為拉瓦錫是貴族。
除了是個化學家,拉瓦錫正式的工作是“包稅官”(收取皇家關稅——煙草,鹽等),除此以外,他還是國王的財政委員。
拉瓦錫在稅務官的工作上做得很好,為國王辦了不少事情,解決了很多稅務問題,還曾計劃在巴黎修建壁壘以打擊走私,這些都使得拉瓦錫成為“被革命”的對象。
1794年5月8日,拉瓦錫在巴黎圣母院的斷頭臺被公開處死,一同殞命的還有27人,都是拉瓦錫在稅收業的同行。厚重的刀刃落下,人群一陣歡呼,法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拉格朗日對此痛心疾首:“他們可以一眨眼就把他的頭砍下來,但他那樣的頭腦一百年也再長不出一個來了。”
還有傳說是講,拉瓦錫想用斷頭臺做最后的實驗——他和劊子手行刑前約定好了,頭被砍下后會盡可能多眨眼,以此來確定頭被砍下的瞬間,人是否還有意識。
相傳,拉瓦錫被砍頭后一共眨眼11次。這當然只是個傳說故事,不過這個傳說也說明了人們長期以來有的困惑——斷頭臺真的人道么?受刑之后,頭顱還會有感應嗎?
“少女刺客”之死
在拉瓦錫被推上斷頭臺的前一年,1793年7月,25歲的少女夏洛蒂?科黛被斷頭臺處死。科黛的罪行是殺死了革命領袖馬拉。是的,就是名畫《馬拉之死》中死在浴缸里的馬拉。
1793年7月9日,科黛獨自一人拜訪馬拉,聲稱自己知道吉倫特派的造反陰謀。馬拉當時身患嚴重的皮膚病,經常泡在浴缸里辦公。獲悉了科黛的來因后,他允許科黛進入浴室向他匯報情況。
進入浴室后,科黛趁馬拉不防,用小刀刺入馬拉胸口,馬拉當場死亡,科黛則平靜地等待警察逮捕。審判時,科黛聲稱自己之所以刺殺馬拉是因為馬拉在讓國家發瘋——“我殺死他一個,可以拯救法國十萬人。”
國民公會對馬拉進行了國葬并將馬拉的遺體安葬于“先賢祠”(爾后又遷出),科黛則被押到人山人海的革命廣場(巴黎協和廣場)行刑。
據說,斜刀落下之后,一名崇拜馬拉的行刑人員,十分痛恨科黛,便抓起科黛的頭扇了她幾個耳光,人們看到科黛的臉漲紅了,嘴角甚至因為憤怒而卷了起來。
那一刻,科黛還活著么?
科黛被處死引發了兩大討論:其一,這樣一樁刺殺案是個人的單獨的行動還是一樁精心策劃的政治陰謀?其二,被斷頭臺砍下的腦袋還有知覺嗎?
關于第一個問題,科黛在審判中否認有同謀。這樣的政治暗殺出自一個婦女之手,這使得革命當局非常憤怒。報紙甚至宣揚科黛已經懷孕并虛構了一個情人,說其情人設計了刺殺行動而由科黛實施。革命當局將處死后的科黛進行了尸檢,卻只能宣布科黛仍是處女,情人之說不攻自破。
關于另一個問題的討論卻很久沒有結果。“斷頭能否保存知覺”的討論引起了歐洲科學家的興趣,以至于流傳出拉瓦錫實驗的故事傳說。
此后的200年,討論從學理層面進入到實驗層次。經過多年的實驗和論證,1956年,有科學家宣布:斷頭臺雖然可以導致犯人快速死亡,但死亡并不是立即完成的,斷頭臺是殘忍的活體解剖。
在雅各賓派“恐怖統治”時期,僅在巴黎就有1000余人被推上斷頭臺,其中包括國王、王后,當時法國的貴族階層幾乎都沒能逃出厄運。此外,法國大革命期間,上至90歲的老婦,下到年僅14歲的兒童都曾經被推上斷頭臺。
歷史上一些臭名遠揚的大屠殺制造者也鐘情于斷頭臺,其中就包括戰爭狂人希特勒在內。20世紀30年代,德國納粹從法國訂購了20個斷頭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納粹使用斷頭臺處決的人數不低于1.7萬人。
1977年,謀殺犯德吉安杜比在馬賽鮑米特斯監獄被執行死刑,成為斷頭臺的最后一個刀下魂
斷頭臺最后一次出現在法國的刑場是1977年,一位名叫德吉安杜比的謀殺犯成為了斷頭臺最后一個刀下亡魂。1981年,法國總統密特朗宣布廢除所有斷頭臺死刑,危害國家安全將被處以槍決,至此,斷頭臺退出歷史舞臺。
此后,斷頭臺被送進了法國的歷史博物館,成為了那個風云激蕩的時代的歷史印記、那個極端年代的注腳。
(作者:潘雨晨)
看歷史公眾號:EYEONHISTORY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