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輻射食品起因于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核事故造成周邊地區核污染,因擔心食物鏈(特鄙視海產品)受放射性物質污染,長遠而言會增加消費者致癌的風險,世界各地(包括香港和臺灣地區)禁止進口和供應日本五個縣(包括福島、茨城、栃木、千葉及群馬)的所有蔬果、奶類、奶類飲品和奶粉。此外,有關命令亦禁止進口和供應冷凍或冷藏野味、肉類、家禽和禽蛋,以及活生、冷凍或冷藏水產品。
2016年,日本食品輸臺公聽會引起了臺灣民眾的抗議,民眾質疑臺灣當局是拿日本食品來掩蓋輻射食品,現場民眾高喊“蔡當局你媚日為何要讓我吃輻射食品”。
核輻射食品主要是指沉降在食物表面或存在于食物中的外泄放射性核素,其中影響人體健康的主要是放射性碘(碘-131)及放射性銫(銫-134和銫-137),放射性碘的半衰期只有8天,而銫-134和銫137的半衰期分別為2年和30年。這三種物質是人工產生的裂變產物,不會天然存在食物中。
那么食物是如何受到污染的呢?發生核事故后,放射性物質會隨風飄移,隨著雨水沉積在植物、土壤和水中,動植物在核事故發生后的初期,可能只是表層污染,接著經呼吸、攝取或進食受核輻射污染的養分,體內便會蓄積大量的核輻射,人類由于食用這些受輻射污染的動植物,便會受到輻射的影響。
放射性碘通過食物鏈會積聚在甲狀腺,增加患上甲狀腺癌的風險,特別是兒童的風險較高;放射性銫會均勻分布在肌肉等人體軟組織中,增加患癌的風險。
輻照食品已經走向了普通消費者的餐桌,但是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輻照滅菌食品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詞,總會把核輻射食品和輻照滅菌食品混為一談,其實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輻照滅菌食品首先食品不會直接接觸放射源,食品只是獲得射線釋放的能量;其次,輻照食品所用的能量較低,不會激發食品中的物質產生感生放射性。
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聯合成立的“國際食品輻照咨詢小組”,匯總四十多年大量相關研究發布公告稱,食品輻照滅菌技術跟其他食品加工技術一樣,是安全有益的,它對食物營養成分的破壞,不超過傳統加熱方式的破壞。在規定劑量(不超過10kGy)輻照處理不會導致食品營養品質的明顯損失,食品中的蛋白質、糖和脂肪保持相對穩定,而必需氨基酸、脂肪酸、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也不會有太大損失。
食品輻照滅菌技術作為一種成熟安全的食品滅菌技術,目前在全球50多個國家實現了商業化應用。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正式批準了輻照食品,目前已經批準了6大類食品允許進行輻照,包括谷物豆制品類、干果果脯類、熟畜禽肉類、冷凍包裝畜禽肉類、香辛料類、新鮮水果蔬菜類。只要輻照處理過程符合國家規定,那么輻照食品對于人體健康不僅沒有影響,衛生安全性也得到了提高,還減少了防腐劑的使用,而網上所傳言輻照食品有致癌的風險更是無稽之談,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
然而,輻照食品也存在著亂象,如對過期食品進行輻照,按照《輻照食品衛生管理辦法》規定,嚴禁對過期劣質不合格食品進行輻照;另外在輻照的產品不標示“輻照”字樣,按照規定,在相關產品包裝上必須標明“輻照”字樣,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還有就是加大輻照劑量,重復輻照,管理辦法規定,絕大多數食品是不允許重復輻照的。
你能分清核輻射食品和輻照食品了嗎?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食品王國冒險團 楊國力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