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勞成疾、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
我們先來講個故事。
富蘭克林羅斯福,美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的總統,連續4次贏得大選就任美國總統,打破美國立國以來總統任期不能超過2屆的慣例,創造了歷史。由于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第二十二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任何人任總統不能超過兩屆,意味著羅斯福的總統四連任不僅空前而且絕后。
1932年,美國正處在經濟危機的大蕭條中,羅斯福拖著病殘之軀(1921年39歲盛年患上脊髓灰質炎的后遺癥)以絕對優勢贏得美國大選。宣誓就職之后以雷厲風行之勢推行羅斯福新政將美國帶出經濟危機陰影,并在1936年再次贏得大選成功連任。
1940年,羅斯福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機會,通過巧妙運作,連續第3次贏得美國大選。
1944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全面反攻的高潮階段,作為同盟國最主要領袖,在“行到河中不換船”的競選口號下順理成章贏得總統4連任。
然而,就在就職第四任總統僅僅73天后的的1945年4月12日,作為最主要領袖所領導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獲得全面勝利的前夜卻溘然離世,享年僅有63歲。
雖然在1944年大選中他的對手不斷攻擊他的健康狀況,但是既然能夠勝選說明其身體狀況并非那么糟糕,為什么在短短的幾個月后就突然死亡了呢?
在探究其死因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他12年的總統任期內都干了哪些事吧。作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其成就完全配得上“豐功偉績”這4個字。
1933年就任伊始,摒棄前任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大力推行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的新政,很快帶領美國走出經濟危機。第一個任期后半段開始大力扶持更名不久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推動醫療改革。
第二任期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941年就職第三任總統后不久,應英國首相丘吉爾之請,提請國會通過所謂租借法案,授權總統將武器裝備租借給與美國安全有關的國家,使美國成為了“民主國家的偉大兵工廠”,成為美國干預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8月美英聯合簽署大西洋憲章,美英結成政治同盟。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向日本宣戰,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國的參戰標志著二戰進入一個新階段,美國與蘇聯、英國、中國等大國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堅力量,羅斯福成為同盟國最主要的領袖,與丘吉爾、斯大林等一起領導甚至說主導了這場史無前例大戰的進程。
1942年元旦,在羅斯福的倡導下,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特別值得強調的是,中國以“四大國”之一的身份簽字,國際地位空前提升。
1943年1月,美英兩國領導人舉行卡薩布蘭卡會議,羅斯福會后宣布同盟國將以德意日三國宣布無條件投降作為這場反法西斯戰爭的終點。
1943年11月22日~26日,美英中三國領導人舉行開羅會議,三國簽署"開羅宣言"。蔣介石作為中國的領袖在這次會議上與羅斯福和丘吉爾“平起平坐”,標志著中國確立世界大國地位。

緊接著,11月28日~12月1日,羅斯福、丘吉爾馬不停蹄前往伊朗與斯大林舉行德黑蘭會議,討論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及建立戰后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全國際組織等問題。

1944年6月5日,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形成,反法西斯聯盟進入全面反攻階段。
1945年2月,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這三巨頭連續在雅爾塔會晤,協商戰后德國處置、蘇聯對日作戰及未來聯合國的管理等問題。在這次會議期間,丘吉爾的私人醫生在日記中寫道,“羅斯福總統看上去十分虛弱,出現了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的所有癥狀,可能只有幾個月的存活時間”。
果然,時間僅僅過去不到2個月,羅斯福于1945年4月12日去世。在他去世后25天,德國無條件投降;4個月后,日本無條件投降。
羅斯福總統死于Karoshi?
以此看來,在中文語境下,羅斯福之死看似是正宗的“積勞成疾,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如果換成今天時興的詞就是“過勞死”,土話說就是“累死”的。
果真是這樣的嗎?
美國人并不這樣認為。通過反思,美國人認識到他們偉大的總統死于對心臟病認識的缺乏和不正確的治療。
具體來說,早在1932年,羅斯福競選辦公室發表聲明稱羅斯福血壓為40/100mmHg。但是由于當時醫學界對心血管病缺乏認識,并不認為這屬于高血壓,未接受任何治療。相反,認為其頭痛癥狀是由鼻竇問題導致,因而在1933年雇傭一名耳鼻喉科專家McIntyre作為私人醫生。
1935年至1941年,羅斯福的血壓由136/78mmHg逐漸升至188/105mmHg。但是,他的醫生McIntyre堅持認為總統身體健康,血壓也未高于正常(相對于羅斯福的年齡而言),這就導致其病情逐漸惡化卻沒有被認識到。
到1944年3月,盟軍諾曼底登陸計劃緊鑼密鼓進行當中,羅斯福出現勞力性呼吸困難和腹脹癥狀而住院。這時,才聘請當時為數不多的心臟病專家Bruenn負責總統的治療。
進一步檢查發現,羅斯福已經具有輕度紫紺,血壓186/108mmHg,胸片提示心影增大,Bruenn這才給出“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衰”的診斷。但是,由于當時缺乏有效治療手段,Bruenn醫生僅建議服用強心劑洋地黃藥物治療,及減少食鹽攝入。
這些建議在起初并沒有被接受,病情的繼續惡化促使羅斯福最終服用了洋地黃,病情才得以緩解,2周后胸片顯示心影減小。然而,血壓卻不但沒有得到控制,反而在1個月后進一步升高到240/130mmHg。
到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期間,丘吉爾的醫生甚至一眼就能看出羅斯福的衰弱,并預言其命不久矣。
果然,在就職第四任總統后僅73天后,羅斯福于1945年4月12日死于腦中風,當時血壓高達300/190mmHg。
在當時,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心血管疾病是美國人第一位的主死亡原因,接近一半的人死于這種疾病。然而,受到認識的局限和缺乏治療手段,死于心臟病被認為是不可避免的,包括他們偉大的總統也沒能幸免。
Framingham心臟研究
隨著二戰的結束,開展對心血管病的研究無可回避,羅斯福的死對推動這一進程起到重要作用。1948年6月16日,杜魯門總統簽署國家心臟法案,美國國會在該法案中聲明:“心臟和循環疾病(包括高血壓等)嚴重威脅國民健康,是美國人民的主要死因,占所有死因的1/3以上。”法案撥款50萬美元進行為期20年的心臟病流行病學研究,并且成立國家心臟研究所(現在的國家心、肺和血液研究所)——這就是著名的Framingham心臟研究——現代醫學對心腦血管病的很多認識都來自于這項研究。
1957年Framingham研究發布了首個研究成果,即定義血壓≥160/95mmHg為高血壓,并發現高血壓人群冠心病發生率升高近3倍。幾年后,研究人員又發現,腦中風也是高血壓的主要后果之一。
從某種意義上講,至此,羅斯福總統死亡的原因得到初步解密。
然而,這時,醫學界仍認為正常血壓的允許值上限為100+年齡,甚至認為對于年齡≥70歲人群而言,可接受的收縮壓上限為210mmHg,舒張壓上限為120mmHg——直到今天國內很多醫生還持有這種遠遠落伍的觀點,為害不淺。
1969年,20年期限到期,該項研究面臨被終止,最終是尼克松總統的介入允許其繼續完成使命。
1970年代之前,醫學界對于高血壓普遍存在另一種錯誤認識,就是認為舒張壓是血壓更好的測量指標,高收縮壓相對無害,尤其是在年老人群——目前國內某些醫生也仍然這么認為。
1971年,Framingham研究發布另一項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通過對分析14年隨訪數據分析,發現血壓基線值升高增加冠心病死亡風險,收縮壓較舒張壓與冠心病關系更為密切。
另外兩項Framingham研究表明收縮壓升高是心衰和腦中風的預測指標,舒張壓升高的預測意義并不顯著。
到這個時間,在羅斯福總統去世25年后,Framingham心臟研究才徹底揭開導致他死亡的真正原因,那就是血壓控制不良導致心衰,這兩者又共同作用導致最后的腦中風死亡。
經過多年努力,Framingham研究與其他一些流行病學研究一起通過對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系統研究建立起來的系列風險評分系統。對于心臟病而言,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家族史、高血壓、糖尿病、血總膽固醇、不健康飲食、缺乏體力活動和高體重、吸煙等。腦中風危險因素除以上各項外還加上心臟病(心衰、房顫等)。
人可以把自己累死嗎?
回到“過勞死”的主題,在《中國每年“過勞死”60萬人?別造謠了》一文中,筆者已經介紹過,所謂過勞死(Karoshi)并非醫學術語,而是由日本人創造的一種社會文化名詞,指與長時間、高強度、高壓力工作相關的突然死亡。日本勞工部門根據相關研究制定了過勞死的判定標準為:發生于工作相關突然死亡的受害者必須在死亡前一個月內加班工作超過100小時,或者在前六個月內至少連續兩個月加班80小時或更長時間。
通過對被確認為過勞死并獲得賠償的案例分析發現,所謂過勞死涉及的具體疾病主要集中在腦中風和心臟病發作猝死。除了腦中風的比例更高外,與一般人群猝死并沒有本質性差別。
從上文對于心腦血管病的認識來看,所謂過勞死的真正死亡原因,心腦血管病主要危險因素并不包括工作過度勞累或壓力過大。
當然,不是主要危險因素并不意味著沒有相關性,研究發現除以上主要危險因素外,涉及工作和工作場所的與心腦血管病相關危險因素包括化學品(如二硫化碳、一氧化碳、甲醇二氯化物和硝化甘油等)和物理因素(如噪音和低溫)的暴露。與工作內容和工作壓力直接相關的因素對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發展的作用尚不確定,就是說連次要危險因素都不是。
當然,一些研究也發現兩者可能存在一定相關性,具體來說與1)長工作時間,尤其是經常加班和倒班;和2)工作壓力過大可能相關。至于高強度體力,除了心臟功能不良者外,對健康并沒有直接危害。
長時間、高壓力工作又是如何產生健康危害的呢?本質上講,其實是作為應激因素引起的人體應激反應。
我們知道,在長期進化過程中,人類對于所面臨的一些危險或緊急狀況產生出相應的適應反應,稱應激反應。具體而言,身體主要通過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這兩種兒茶酚胺,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分泌皮質醇來應對。
急性應激反應包括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加快換氣增加,出汗,能量動員增加儲存和代謝降低等。慢性應激反應也可以導致血壓升高、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反應和某些代謝紊亂。
所有這些實質上都是通過增加上述心腦血管病的一些主要危險因素,并不是直接產生健康危害。就是說,工作壓力本質上是通過增加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暴露來產生健康危害的,增加死亡的風險而不會直接“累死”。
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們可以通過采取更加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盡量避免或減少相關危險因素(無論是否與工作相關),保持健康。
相反,如果一味強調“過勞”的健康危害,反而可能忽略掉真正的危險因素,增加健康危害尚不自知。
特別需要警惕的是,高血壓。研究發現,很多高血壓病人可以長期沒有任何癥狀,“默默”地真正地勞累著我們心臟、侵蝕著我們的血管,直到產生不適癥狀其實已經“病入膏肓”,因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擴展閱讀:
預防腦中風,我們能做哪些事?
https://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29206&preview=1
中國每年“過勞死”60萬人?別造謠了
https://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33246&preview=1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