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1月13日,日本對俄國發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國保全中國滿洲領土,承認朝鮮在俄國利益范圍之外。俄國堅決不同意。于是日俄戰爭爆發。這是一場在中國土地上發生的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場戰爭中,發明了一些新的武器和戰術,手榴彈就是其中之一。
手榴彈是一種人們非常熟悉的小型爆炸武器,因其形似石榴而得名。它依靠爆炸產生的破片和沖擊波殺傷有生目標、毀傷裝備器材,具有結構簡單、輕便、用途廣泛等特點。在民間,人們又將一些威力巨大的無柄手榴彈稱為“手雷”。

投擲STG24手榴彈的德國士兵
和槍械相比,手榴彈的歷史更為悠久。中國唐代后期,首次出現了用于守城的手榴彈——“火球”。隨后,利用火藥實施燃燒、發煙、放毒、爆炸等手段的手投彈藥開始得到應用。到14世紀末,隨著蒙古軍隊遠征歐洲,手投彈藥也開始在歐洲盛行。在槍炮問世以后,手榴彈曾一度受到冷遇,發展也停滯下來。直到20世紀初,隨著塹壕戰的興起,手榴彈又再次得到重視和發展。

STG24手榴彈
據史料記載,現代手榴彈的復興大概要追溯到1904—1905年間的日俄戰爭,當時,交戰雙方利用炮彈彈體、彈箱、罐頭盒等大量改制原始手榴彈。基本結構為采用彈體盛裝炸藥,并用導火索控制引爆時間。從當時的作戰記錄來看,手榴彈在戰場上所起的作用僅次于機槍和鐵絲網,在步兵武器中位列第三。從那時起,世界各軍事強國都開始大力研發各類手榴彈。
根據用途,手榴彈一般可分為主用手榴彈、特種手榴彈和輔助手榴彈。主用手榴彈靠沖擊波和破片殺傷敵人;特種手榴彈主要指執行發煙、縱火、反坦克等特種任務的手榴彈;輔助手榴彈指起照明、教練等輔助作用的手榴彈。主用手榴彈又可分為進攻型、防御型和攻防兩用型三種。進攻型手榴彈的重量較輕,威力相對較小,臨界安全半徑小,可在投擲的同時繼續前進,不需要隱蔽;防御型手榴彈的重量較重,威力相對較大,臨界安全半徑大,投擲時必須隱蔽起來。攻防兩用型手榴彈的重量和威力適中,既能滿足進攻時破片不傷害投彈者的要求,又能滿足防御時殺傷威力大的要求。有的手榴彈,如德國的MD51手榴彈,設有預制破片套筒,裝上套筒就是防御型手榴彈,卸下套筒就是進攻型手榴彈。

MKⅡ型手榴彈

不同裝藥的手榴彈

MKⅡ型手榴彈結構示意圖
如果從外形來簡單加以區分,常見的手榴彈則可以分為有柄手榴彈和無柄手榴彈兩類。
有柄手榴彈中最著名的是德國20世紀20年代研制的STG24手榴彈,它由圓柱形鑄鐵彈體、拉發火延期管、雷管、木柄和炸藥等部件構成。使用時從木柄尾部猛力拉出拉火線,通過拉火線部件摩擦發火,點燃延期藥(延期時間為4~5秒),進而引爆雷管和炸藥。稍加改進后的STG39手榴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廣泛使用,中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生產的木柄手榴彈大多采用這種結構。
無柄手榴彈中最典型的是英國的米爾斯手榴彈和美國的MKⅡ型手榴彈。米爾斯手榴彈由鑄鐵彈體和杠桿式延期引信組成,內裝TNT和硝酸鋇混合炸藥,引信延時約4秒。使用時,一只手握彈,同時握住保險桿,另一只手拔去保險銷,投擲手榴彈的同時,保險桿飛離彈體,擊針在壓簧作用下擊發引燃延期藥,最后引爆雷管和炸藥。


MK Ⅱ型手榴彈
美國的MKⅡ型手榴彈,應用廣泛,它采用卵形鑄鐵彈體和翻板式延時引信,彈體外刻槽,形似菠蘿,俗稱“菠蘿”手榴彈。刻槽的目的是為了在爆炸時彈殼能沿槽碎裂,以增加破片的數量。一般士兵投擲距離約30米,殺傷半徑達10米左右,因威力大而幾乎成為“手雷”的代名詞。

有柄手榴彈之所以在一些國家長期被推崇,是因為一些人認為它更適合人體習慣,可以比無柄手榴彈擲得更遠,當手榴彈著地后跳躍翻滾時也更容易躍過一些障礙物。但是經仔細研究后發現,只要掌握要領,有柄手榴彈和無柄手榴彈的投擲距離并不存在很大的區別,何況無柄手榴彈的重量更輕些,體積更小些,更便于攜帶。因此,裝備有柄手榴彈還是無柄手榴彈主要看軍人的使用習慣。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