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咀嚼、啜泣、敲擊或哼唱的聲音會令一些人發怒,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導致這種奇怪狀況的神經連接。
當有些人聽到周圍的人產生某些重復的噪音時,會產生不理智的情緒,這就是所謂的恐音癥。患有這種病癥的人在聽到鍵盤的敲擊聲、薯片袋子的沙沙聲或嘴唇的拍打聲時會感到惱人甚至憤怒。
雖然自2000年以來這就被認為是一種病癥,但對其原因以及盛行的研究還很有限。《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中并無官方標準,因而患有恐音癥的人往往很難被認真對待。

但是在2014年《臨床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恐音癥可能影響多達20%的人口。而2015年《澳大拉西亞精神病學》(Australasian Psychiatry)刊載的一項研究則認為,恐音癥與強迫癥和焦慮有關。
現在,由英國紐卡斯爾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的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了大腦額葉變化的證據,這可以解釋患有恐音癥的人為什么會被聲音引發情緒反應。
在該研究中,有20名受試者(測試組)表示患有恐音癥,科學家讓他們聽諸如沸騰水壺的重復聲音、諸如嬰兒哭泣的惱人聲音,以及諸如呼吸噪音或大聲咀嚼的“觸發”聲音。然后,研究人員把他們的神經和生理反應與自我感覺沒有恐音癥的22名受試者(對照組)進行比較。
這項發表于《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志的研究發現,兩組都沒有對重復或惱人的聲音產生反應。然而,當聽到“觸發”聲音時,測試組那些人的心率和皮膚電導率顯著增加。

大腦掃描也揭示了受試者神經學的顯著差異。在那些具有恐音癥的人之中,觸發噪聲與大腦各個區域(包括額葉和前島葉皮層)中的活動增加相關。
前島葉皮層深埋于大腦褶皺中,把額葉和頂葉從大腦的顳葉分離。它負責一系列調解任務,包括管理情緒體驗。它還在把來自外部世界的信號與身體內的信息相結合的過程中起作用。
雖然觸發聲音也引發了對照組受試者的前島葉皮層反應,但是諸如額葉等區域的活動沒有明顯增加的事實表明,在大腦的這兩部分之間還有更高層次的控制。
那些具有恐音癥的人不僅增加了前島葉皮層和額葉的活動,而且腹內側前額葉皮層、海馬體和杏仁體的活動也出現增加。對腹內側前額葉皮層結構的測量表明,它們具有較厚的絕緣髓鞘,這有助于神經攜帶信息。

綜合證據表明,恐音癥患者的大腦試圖控制與某些聲音相關的信息的傳播。盡管患上恐音癥會把惱人的聲音轉變成憤怒的情緒,但是在此過程中大腦的不同部分實際上參與其中。
主導該研究的神經科學家Sukhbinder Kumar博士表示:“對于許多患有恐音癥的人而言,這將是一個佳音,我們首次證明了恐音癥患者的大腦結構和功能與其他人存在差異。”
遺憾的是,這個發現還無法解決恐音癥。然而,這可能有助于其他人同情這些群體,并考慮嚼東西的時候閉上嘴巴。
文章首發:怪羅網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