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情人節,有三部愛情電影上映,分別是《愛樂之城》、《合約男女》,以及由岳云鵬主演的《瘋岳撬佳人》,單從后者的片名來看,觀眾大概也能知道它的賣點是什么。《瘋岳撬佳人》的首日票房超過了3300萬,也就是說可能有四十多萬對情侶進電影院看一個小眼兒胖子撩妹。我的天吶!
與票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落千丈的口碑,在向來評分苛刻的豆瓣上,《瘋岳撬佳人》的評分只有3.6分,參與評分的用戶中一半以上打了一星,評論中不乏“還是回去好好說相聲吧”之類的規勸。一個觀眾緣極佳的相聲演員,為什么拍了一部全程無笑點的電影呢?

《瘋岳撬佳人》上映后口碑不佳
岳云鵬不是個例。回看近些年相聲演員參演的電影,大多數口碑不佳,主演的電影更是慘不忍睹。相聲說的好的,觀眾還能口下留情,要是相聲說不好電影也演不好,那可就對不起了。從這個層面來看,是不是可以把上面問題的范圍擴大——相聲演員壓根就不適合演電影?
大家都跨界 相聲演員已經在電影屆站穩了腳跟
跨界,是電影行業的一大現象。從歌手到模特再到作家,每一次跨界都能引起巨大的話題量;比起這些純粹的“跨界人”來說,電視演員、話劇演員、曲藝演員的跨界似乎沒有天然的障礙,觀眾通常也不會揪著表演上的瑕疵不放。

《大話天仙》郭德綱劇照
在以“說唱藝術”為生的曲藝演員中,正有一股強大的勢力向電影圈蔓延——那就是相聲演員。在馮鞏塑造的閃爍著人性光輝的小人物(《埋伏》、《沒事偷著樂》)成為上世紀末的落日余暉之后,新世紀的銀幕上先是出現了邪魅狂狷的郭德綱,后是不得要領的何云偉、李菁,現在是擠眉弄眼的岳云鵬。
相聲演員的在電影中的角色定位也在開始發生改變。以往的相聲演員只是“輔助性”角色,在電影里露個臉,幫電影撈個人緣,多屬于客串性質,比如郭德綱、于謙客串《越光寶盒》。此后逐漸變成一些喜劇電影中的重要角色,如《外公芳齡38》《28歲未成年》中的潘斌龍。

郭德綱曾自導自演《三笑之才子佳人》
《瘋岳撬佳人》之前,真正敢把自己扶正的只有郭德綱,自導自演非常厲害,可惜電影院不是德云社,觀眾并不買賬。再往后數就是曹云金了,但票房還不如自己的“師父”。不夸張地說,郭德綱、曹云金、白凱南等人主演的電影,票房加一塊兒都不會比一部《瘋岳撬佳人》多。
《瘋岳撬佳人》可以說是一舉改變了相聲演員主演電影“叫爛不叫座”的歷史,有望重現這一“神跡”的《歡樂喜劇人》、《相聲大電影之我要幸福》也在路上。再加上戲約不斷的賈玲、王自健等人,相聲演員百花齊放的盛世真得來了。

鐘少雄另一部著名作品是《嘻游記》
跨界變“越界” 相聲演員如何突圍?
相聲演員跨界演電影早已經不是新鮮事,他們主演的電影賣座才是新鮮事,叫好又叫座那就更新鮮了。“接片必爛”是相聲演員自身問題,還是電影題材問題呢?可能兩方面原因都有。
首先來看相聲演員接演的電影作品——清一色的喜劇,從題材上看,好的喜劇本來就比較稀少,一年下來也沒有幾部。而相聲演員合作的對象又多是一些口碑欠佳的導演,如《瘋岳撬佳人》的導演鐘少雄、《大話天仙》的導演劉鎮偉,前者炮制過惡評如潮的《嘻游記》,后者炒了大量餿飯。

《三笑之才子佳人》劇照
從相聲本身來講,它屬于說唱藝術。相聲演員的表演方式與話劇演員、電視演員有所不同,相聲演員在抖包袱時表情也會隨之改變。相聲演員將這種夸張的表現方式先驗性地帶到了電影表演中,比這種表演更加致命的是將相聲的創作方式應用到電影創作中,比如說《三笑才子佳人》。
相聲演員之所以能夠進入電影行業,是因為他們這群人太火了。能火進真人秀,就能火進大銀幕,從資本角度上講無可厚非,但從電影創作角度卻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觀眾不喜歡銀幕上出現相聲的表演方式,也不喜歡將相聲段子簡單視覺化,可是相聲演員不表演相聲、不講段子,那還有賣點么?這似乎是一個兩難的困境。
加上大多數相聲演員的形象都可以歸到丑角,在演技蛻變之前并不適合扮演絕對主角,但是顯然又沒人愿意退回到簡單客串的時代。

《沒事偷著樂》劇照
如果把時針撥回到上世紀末,重新審視下馮鞏主演的幾部經典電影——《站直啰,別趴下》、《埋伏》、《沒事偷著樂》等,似乎能得到一個合理的答案——窮酸善良的小人物可能是最適合相聲演員的角色,當然這也必須以放棄相聲表演方式為前提。
在將來的銀幕上,依然會見到大量的相聲演員,希望他們自己能夠與電影創作者一道找到合適的定位,成為一部電影中的亮點,而不是黑點。
文/斯泰芬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