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開封的藥瓶里常會有一小包干燥劑或是一小團棉花,一般人都認為,繼續將干燥劑保留在藥瓶里能對藥物起到干燥的作用。但最近網上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藥瓶中的干燥劑主要是用來吸收空氣中水分,保持密封環境干燥,一旦打開藥瓶,就應丟掉,否則,它將成為藥瓶內的一個污染源,容易使藥品受潮變質,滋生細菌。”一時間,藥瓶中的干燥劑是“該扔還是不該扔”的話題糾結了很多網友。有人好奇:“藥瓶中的干燥劑正確使用方法是什么?不扔掉真的會給藥物帶來二次污染嗎?”
那么,不扔掉藥瓶中的干燥劑將會污染藥物,是真的嗎?
記者調查:大部分市民會將干燥劑留在藥瓶中

日前,記者采訪發現,大部分人在藥品開封后,會保留藥瓶中的棉花或干燥劑,認為這樣有利于吸潮,保持藥物的質量。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稱,在上海,張女士購買了一瓶某品牌復合維生素,在保質期內,但維生素片卻出現了點點綠斑,仔細一看是發霉了。這樣的情況并不只存在張女士身上,記者在百度上搜索與“藥品干燥劑”“發霉”有關的新聞,頁面一下跳出了130多篇相關新聞報道。
為此,央視網記者在太原、蘭州兩地隨機采訪了20多位市民,一位姓李的大娘說,藥瓶中的干燥劑他從來不扔,會保存在藥瓶中。山西大學法學系大二學生王棟說,他是南方人,家里那邊很潮濕,有時候生病吃藥,他母親都會叮囑他吃完后把干燥劑放進藥瓶,不然藥物就會潮濕變質。雖然他之前也聽說過要扔到開封后藥瓶中的干燥劑,但他又不確定,所以就一直沿襲著保存藥品干燥劑的做法。
采訪中,記者發現,大部分人在藥品開封后,會保留藥瓶中的棉花或干燥劑,認為這樣有利于吸潮,保持藥物的質量。
科學實驗:干燥劑攜帶多種細菌

近日,山西大醫院中醫科大夫郭張海對記者表示,在吃藥中,棉花和干燥劑被反復觸摸,因此很容易滋生細菌。
山西大醫院中醫科大夫郭張海說,在吃藥中,棉花和干燥劑被反復觸摸,因此很容易滋生細菌。為了了解實際情況,山西醫科大學的學生親自為記者做了一項關于細菌培養的實驗。
首先,學生從開封的藥瓶中分別取出了一個棉花和干燥劑的實驗樣品,并在無菌箱內將樣品放入準備好的細菌培養基里進行培養。24小時后,記者觀察到棉花和干燥劑上附著著很多斑點狀的細菌。看上去干凈無菌的棉花和干燥劑實際上并非那么衛生了。
經過分析發現,從開封藥瓶中的干燥劑和棉花里提取出大量的細菌,在這些細菌中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等,這些細菌如果殘留在藥品中,不僅會對身體產生危害,也會對藥品造成污染。
專家提示:藥品怕高溫、光照、潮濕

李平稱,藥瓶開啟后若不丟棄干燥劑可能會使藥品受潮,因為對藥品來說,環境的干燥非常重要,這樣藥品的保質期肯定會縮短的,若人們按照藥瓶包裝上的保質期來服用,可能會有一定危害。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藥瓶中放置的棉花和干燥劑是確保藥物出廠至開封期間的質量,并非用來保證藥瓶開封后藥品的質量。
對此,蘭州大學第二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副教授、藥品研發科科長李平說,瓶內裝干燥劑的主要作用便是用來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保證藥品能夠在密封環境下保持干燥。而棉花則有雙重作用,既能防止運輸過程中藥片相互碰撞,也可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防止藥品受潮等。
記者了解到,要保證藥品在有效期內不易發生變質,環境的干燥程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一旦藥瓶開封后,原本用來保證環境干燥的棉花或干燥劑因吸收了大量空氣中的濕氣,反而增加了藥瓶中的濕度,不利于藥品保存,所以棉花和干燥劑開封后就要丟棄。
李平表示,由于藥品和食品等物質比較特殊,用在這些物質中的干燥劑必須化學性質穩定,而且必須無毒無害。“用于食品中的干燥劑有生石灰干燥劑、硅膠干燥劑以及以還原鐵粉為主要原料的干燥劑等,而目前唯一能用于藥品的干燥劑只有一種,即硅膠干燥劑,因為硅膠吸水性強,化學性質穩定,與生活中常見的東西發生化學反應的機會少。跟硅膠干燥劑不同,生石灰干燥劑的原料主要是生石灰,具有強堿腐蝕性,容易與水等物質發生反應,釋放熱量。”
那么,藥瓶開啟后若不丟棄干燥劑會如何?李平稱,可能會使藥品受潮,保質期也肯定會縮短,若人們按照藥瓶包裝上的保質期來服用,可能會有一定危害。
除此以外,藥品怕高溫、光照、潮濕,一旦開封,最好能放置在干燥箱內,最忌諱放在浴室、廚房等地方,這些潮濕場所很容易使藥品潮濕變質。
由此可見,“不扔掉藥瓶中的干燥劑將會污染藥物”是真的。在吃藥前,我們要和吃飯一樣,一定要勤洗手,吃藥時,也要遵循醫囑,隨后做到妥善保存藥物,以免給我們的身體帶來不必要的損傷。
關注百度知道《真相問答機》,更多精彩給你好看>>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