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著名湘菜大師許菊云等16名人大代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交了《關于將中餐申遺提上國家戰略日程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建議》提出,應將中餐申遺盡早提上國家戰略日程,列入政府有關部門優先考慮的重點項目,成為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國家文化名片”。
網友們都拍手表示強烈贊同。



那么問題就來了,用哪道菜來申遺呢?網友們也是盡顯吃貨本色,麻婆豆腐、烤鴨、宮保雞丁、火鍋……光看看這些菜名,不流口水也得感覺到餓了。所以,在眾多中國美味中難以抉擇的網友也表示,都是藝術啊,選哪一樣都不好選!



不過,也有網友反問道:不申遺就不能體現出中國美食存在的價值了嗎?

說到中餐申遺,大多數人都是贊同的,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為什么現在才在人大上提出“申遺”問題呢?
中餐數次申遺,卻未能如愿
要說吃,肯定少不了中國。川、魯、粵、蘇、浙、閩、湘、徽八大菜系,煎、炒、烹、炸、爆、熘等五花八門的烹飪方式,酸、甜、苦、辣、咸等多種味道,從高檔餐廳到街邊小吃,中國美食可謂數不勝數。但是,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卻沒有中餐的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飲食文化遺產共有7項,分別為法餐、日本料理和食、地中海飲食、墨西哥傳統美食、土耳其Keskek、維也納咖啡館、韓國越冬泡菜。

那我們中餐就沒有申請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其實,自2008年以來,在中國烹飪協會的推動下,中餐已經申遺過數次,但一直未能入選。最近一次是在2015年,中方提交過的中國美食代表作有:廣式燒鴨、剁椒蒸魚扇、杏香蝦排、蒜香雞翅、五香凍羊糕、揚州炒飯、文思豆腐羹、梅干菜燜牛排等。2016年1月,山東曲阜也力推孔府菜申遺。

作為飲食大國的中國,在中餐申遺的道路上卻頻頻受挫,這不得不引人深思。我們不知道具體為什么中餐未被選中,但其中,選擇哪幾道菜一定是個最大的難題。小編認為,既然是作為文化遺產,除了味道好,最重要的是讓人品嘗或提到時,有強烈的歸屬感。就像韓國泡菜一樣,不一定材料有多好多貴,但要是最受到百姓認同的美食。
當然,如果能中餐整體申遺是極好的。因為中餐已經走向世界了,給外國人都迷的不要不要的。
中餐讓外國人為之瘋狂
根據最近公布的2016環球國家形象調查報告顯示:當今中國在世界上的最強國家符號為:中餐、中藥和中華武術。那么,中餐有多受歡迎呢?
“英國外賣王”
中餐在英國的發展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初是廣東人將中餐帶進英國,所以廣東菜在英國很有名。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內地人將“辣”帶到英國,現在的新生代也喜歡吃辣。

倫敦街邊的中式餐點店鋪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本地顧客。(來源:法國《歐洲時報》)
英國BBC美食頻道曾刊文稱,中國菜自在英國流行,到現在已經成為英國主要的民族美食之一。而就在3月初一次英國民調中,中餐打敗了傳統的炸魚薯條,得到了“英國外賣王”的稱號。據英敏特公司的調研顯示,約有12%的英國人每周至少會叫一次中餐外賣。
被列入美國宇航員的菜單
美國人最喜歡的三大菜系:中餐、墨西哥餐、意大利餐。同樣,在美國,中餐外賣也很受歡迎,中餐在 6 個州成為人們的外賣首選。有調查顯示,在美國有近40%的少年喜歡中國菜,超過70%的美國人每周至少會吃一頓中餐。

影視劇中的中餐
《老友記》《生活大爆炸》……在美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主角拿著長方形的盒子吃中餐外賣。目前,在美國有5萬多家中餐館。
就連美國的宇航局也將恒溫的糖醋里脊,列入了宇航員的航天菜單中。你說中餐在美國有多火!

亞洲菜的受歡迎程度比較(中國菜42%,日本料理20%,泰國菜17%,印度菜12%,其他9%。)
新加坡的“國菜”
別看新加坡地域小,但美食也是不少,多元文化的碰撞,讓新加坡成為了美食匯集地。但讓西方人更了解的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海南雞飯,更被稱為新加坡“國菜”。

這主要是因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大量海南籍華人將海南雞飯帶到新加坡。新加坡獨立后,政府對這些華人制作的傳統美食十分重視,并進行推介,使海南雞飯成為世界知名的料理。
中餐為什么受到外國人歡迎
為什么中餐受歡迎?味道好、種類多,當然就不用細說了,這要靠親自去品嘗體會。如今,無論是影視劇中,還是去國外旅游,都能看到中餐的身影。而中餐在國外的優勢,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物美價廉了。
吃出來的健康
在國外,相比如炸薯條、漢堡等食品,中餐葷素搭配,應該可以稱得上是健康食品了。炒菜的熱量相對較低,蔬菜豐富,蒸菜幾乎不油膩,湯、面類食品也是十分健康的。
其中,飽受爭議的味精,如今在國內也逐漸淡出了許多家庭的廚房必備調料。在國外,烹飪中味精的用量則有嚴格的規定,更有餐館選擇“丟棄”味精。

早在2008年,美國哈佛醫學院醫學博士,時任美國加州大學醫學和公共衛生學教授的大衛·赫柏就表示,中國在世界營養學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以水果、蔬菜和大豆為基礎的膳食,給世界樹立了健康飲食方式和健康膳食的典范。
吃出來的文化自信
中國的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的美食更是蘊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不斷活躍,中餐也讓更多外國人看到了其中的文化內涵。五六年前,中餐在美國的聲望和價格都比較低,近年來,中餐館的經營者正努力提升中餐形象。
《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去年9月份曾撰文表示,中國文化衍生出來的餐飲文化、養生文化、休閑文化是其他文化所難以比擬的。中國任何地方的街頭餐館都能做出三四十種菜肴,而美國絕大多數的餐館只有漢堡包加土豆條。
托馬斯·弗里德曼認為,過去30多年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沒有使多數中國人喪失文化自信,反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這種“碰撞”中愈加自信。
吃出來的融合創新
有些在國外十分流行的中餐美食,可能我們中國人都沒有聽說過,有的人會認為這對中餐有著很不好的影響。其實也不盡然,就像我們自己在家做飯,喜歡吃的就多放點,不喜歡就不放一樣,世界各國人的口味也并非是統一的,在原有的基礎上改良創新,包容融合,在不損害傳統中餐的手藝和文化的前提下,更能讓中餐走向世界。

中國廚師們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食材,讓中餐更受外國人喜愛。
在美國,華人廚師多用爆炒、油煎和炸的做法,配合改良后的或淡或濃的湯汁,迎合美國人酸甜的口感;
在德國,因為德國人更青睞于能夠看出原材料和做法的菜品,所以華人廚師則會避免用內臟、豬蹄等食材;
在法國和西班牙,由于當地人也吃牛舌、豬肝、血腸等食物,所以對菜品繁多的中餐接受度更高。
“一帶一路”的快速推進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快速推進,帶動了一批“中餐館”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生根。過去一年,僅在新德里就開了至少三家中餐廳,炒菜、火鍋、餛飩都能吃到,超市的貨架上中餐調味料也越來越多,市場里的中國蔬菜也日益豐富……
以印度為例,雖然街面上大大小小的中餐館,但幾乎多是中國人沒吃過的印式中餐。但這些印式中餐,也是由傳統中餐改良而來,見證了兩國文化的交流。而一帶一路的建設,也讓真正意義上的“中餐”進入到了印度。
近年來,在國外除了能看到排隊買國產手機,還能看到排著長隊吃中國美食。甚至吃中餐成為了一些外國人過圣誕節的“標配”。

圣誕節期間,美國華埠中餐館前排起長隊。(來源: 美國《僑報》)

(來源: 美國《僑報》)
來自馬薩諸塞州的邁克爾·弗里德曼說:“吃中餐是我家庭里一代一代保持下來的傳統。”狄金森學院副教授泰德·梅爾文更表示,“至少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美國的猶太人就對中餐情有獨鐘。”
怎么樣,看到中餐在國外這么受歡迎,有沒有很自豪!

這么多外國人都喜歡中餐呢,
只想說,中餐申遺,
全都上可以嗎?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