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有關娛樂圈最熱點的問題,第一個就是痛斥小鮮肉。
時下,“小鮮肉”這個詞匯似乎已經變成了演技差、找替身、不敬業的代稱。
成龍炮轟小鮮肉、吳京炮轟小鮮肉……
難道是娛樂圈新風向?
不過,這些老戲骨們說的也是沒毛病。
演員,只有靠實力說話,才能夠被人所銘記。
盛世美顏,又能撐多久呢?
另一個就是狠批“抗日神劇”。
而抗日神劇的出現早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產業的浮躁,社會大環境的滋養……
前段時間“包子雷”橫空出世,甚至一度霸占了微博熱搜,豆瓣2.3的低分真是一度刷新了小萬的認知。
眾人紛紛表示:我們可能欠編劇一座奧斯卡(微笑臉)。
其實抗日電視劇經常出現一些奇葩情節,比如手撕鬼子。
褲襠藏雷。
想必這些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但這部《敵后便衣隊傳奇》,里面的情節更是離奇。
小萬已經被編劇的想象力深深震撼了!
第一集,我們的編劇大大就放了大招,自稱“爆破王”的馬洛在紅軍選拔便衣大隊隊員時上線。
小萬仿佛看到一旁小哥嫌棄的眼神。
“爆破王”掏出隨身攜帶的包子。
表示這不是吃的,是孝敬小鬼子。
然后,驚人的一幕出現了,他拿起包子,咬了一口,隨手一丟,炸了!
我……的……天……
緊接著,馬洛寶貝似的搬出一個大箱子,丟出一顆西紅柿,炸了!
掰成兩截的黃瓜胡蘿卜,炸了!
辣椒,炸了!
這就是傳說中的“蔬菜雷”。
能吃還能炸。
如果你以為這就結束了,too young too naive.
馬洛緊接著掏出了一個夜壺,沒錯就是夜壺,這次是他獨創的“尿液觸發雷”。
化學不太好的小萬已經凌亂了,這都是什么鬼原理?
編劇大大的腦洞已經超越了整個世紀。
我們欠英雄們一句致歉
抗日劇因為此起彼伏的夸張情節被網友戲稱為“抗日神劇”。
甚至有了屬于自己的百度百科。
本應該是弘揚正能量,歌頌在戰爭中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影片,卻活生生變成了一場鬧劇。
披著民族感情的外衣,用性和暴力挑逗觀眾,在歷史的瘡疤上縱情歡樂。
頻現于熒屏的抗日“神劇”呈現出一番“奇觀”:
褲襠藏雷、手撕鬼子、單手掏心、石頭打飛機……這究竟是藝術創作,還是消費歷史和民族感情?
日本媒體對中國“抗日神劇”的新聞報道頁面有超過千名網民跟帖。
其中獲得支持最多的跟帖分別是“這個情節有點意思”、“日本電視劇也該這樣荒誕”與“不必較真,不過是披著抗日劇外衣的搞笑劇”。
抗戰劇《兵出潼關》的導演史晨風,是一個拍了幾十年戲的老導演和編劇。
他坦言,如今之所以雷劇、神劇特別多,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只想掙快錢,不肯在劇作上下功夫。
做到商業性和審美追求的平衡是很難的,但這不是“墮落”的借口。
其實,隨著觀眾對電視劇要求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導演與主創團隊都開始在積極“去雷化”。
《殺手锏》導演徐宗政,將視角放在了抗日戰爭時期青年人身上,從他們眼中折射出整個時代對于人們命運、思想、成長的變遷。
《紅高粱》導演鄭曉龍認為,抗戰題材作品應該表現的是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批判,而不是對日本人的仇恨。
《飛虎隊》導演錢雁秋對此表示如果仍然僅限于打打殺殺的低級描述,這一題材總有一天會被再次傷害。
雷劇或許能帶來一時的話題,但是更多的卻是對歷史的歪曲,更是對英雄們的褻瀆。
小萬真的希望能看到更多的良心抗日劇,更希望抗日劇能早日摘掉“雷劇”的標簽!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