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仔細地回想一下,在這千姿百態的自然界中,你曾經見過藍色皮毛的哺乳動物嗎?地球上的哺乳動物多種多樣,體型大的諸如鯨魚、大象,體型小的諸如老鼠、兔子,食肉類的諸如獅子、老虎,食草類的諸如水牛、山羊,它們的皮毛是什么顏色?色彩其實并不豐富,對吧?棕色、黑色、白色,有時候相互夾雜,有時候形成斑點或者條紋。相比鳥類五彩斑斕的羽毛來說,哺乳動物的毛色實在是太單調了。
經過千萬年的進化,如今哺乳動物的毛發中只能產生兩種色素——真黑素(黑色)和褐黑素(褐色、黃色)。如果這兩種色素都沒有,毛發里無數細小的氣泡就會使它看起來像白色(比如北極熊)。可是令人驚愕的是,在三四百年前的17、18世紀,荷蘭人和英國人相繼殖民南非之后,許多探險家和生物學家都曾描述過一種“藍色”皮毛的哺乳動物,稱為bluebuck。在南非原住民的神話里,bluebuck具有一種溝通神明的超自然力量。這種“藍色”皮毛的哺乳動物是真的存在,亦或只是個傳說呢?
乍一看bluebuck這個詞,難免有人會直譯成“藍鴨”。實際上,這個單詞是由南非荷蘭語的blaubok發展而來的,是blauw(藍色)和bok(公羊)的組合。以它冠名的是一種南非土生土長的大型食草動物,中文名叫“藍馬羚”,在分類學上屬于牛科馬羚屬。不論是在英語還是荷蘭語的名稱中,藍馬羚皮毛的“藍色”都被人們刻意記錄了下來,不難推測,這種動物的毛色一定是與眾不同的。不過,它的毛色真的是藍色嗎?
在當代,在我們也能夠聽聞一些以藍色(或者青色)冠名的動物,比如藍貂、青鹿(毛冠鹿),青鼬等等,但如果你親眼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動物的毛色其實多是深黑色、黑灰色,深褐色,和藍色相去甚遠。藍馬羚為人稱道的藍色皮毛,會不會也是“徒有其名”呢?
上溯到18世紀,來到南非的歐洲人曾對藍馬羚的毛色有過不少記述,還留下過彩色畫作(可能是根據標本作畫的)。其中,威爾士的自然學家托瑪斯·佩南特留下的描述十分詳細,他寫到:“當藍馬羚活著的時候,它的皮毛是美麗的正藍色(fine blue),而當這種動物死去,皮毛就會變成藍灰色和白色的摻雜。”時至今日,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藍馬羚的毛色可能是保安制服一樣的藍灰色。
藍馬羚標本和復原圖(圖片來源:左圖Lost Zoo,右圖Google)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納悶了,想知道藍馬羚的毛色為什么要從舊紙堆里找答案呢?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一看不就明白了嗎?遺憾的是,早在1800年前后,藍馬羚這種動物就已經從地球上滅絕了。現在,全世界只有四具藍馬羚的剝制標本(保留了皮毛)留存于世,而這些標本也發生了讓人意想不到的“變化”。
自藍馬羚滅絕至今已經過去了兩百多年,僅存于世的藍馬羚標本的皮毛呈現出卻不是美麗的藍色,甚至不是藍灰色、黑灰色,而是枯草般的土黃色。面對這個和歷史描述有明顯出入的標本,有些科學家懷疑,藍馬羚的標本在漫長的時光中已經褪色了,而有些科學家則開始懷疑,藍馬羚的藍毛是否是謬傳。這種動物的毛色如果真的只是土黃色,說不定它只是其他馬羚屬動物的亞種吧?
在“馬羚”這個大家庭中,曾經包含著馬羚、黑馬羚、藍馬羚這三種動物。根據18世紀的歐洲探險家的描述,藍馬羚的體型比它的兩個親戚更小,鬃毛不發達,特殊的皮毛顏色也讓它獨樹一幟。可是,面對已經“變色”的標本,藍馬羚作為獨立物種的分類學地位遭到了質疑,這種質疑以及學術爭議一直持續了上百年。直到1996年,科學家利用線粒體DNA分類技術對標本進行研究,才最終研究確定:藍馬羚不僅是馬羚屬的一個獨立物種,而且它和它的兩個親戚具有較大的基因差距,它處在馬羚、黑馬羚的進化枝以外。
相比馬羚和黑馬羚,藍馬羚是一種相當原始的食草動物,它曾經是冰河時期古動物中的幸存者。然而,隨著冰河時期結束,全球氣溫整體上升,非洲南部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全年高溫,干濕兩季分明的熱帶草原氣候造就了延綿廣袤的稀樹草原,這種環境對于喜愛生活在濕地草原,偏愛采食優質植物的藍馬羚來說無疑是嚴峻的挑戰。
當兩百多年前歐洲人最初發現藍馬羚的時候,它們的生存區域僅僅局限在非洲大陸最南端大約4300平方公里的地區。如果你對比一下現代全球氣候帶的分布圖就會知道,非洲南部只有這片區域還保有著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的地中海氣候,保留著適合藍馬羚生活的自然環境。這里曾經是藍馬羚最后的家園。
藍馬羚歷史分布圖和海平面上升圖(圖片來源:Journal of Biogeography 2013 )
由于冰河時期末期的海平面上漲,非洲南端的部分陸地被海水淹沒,藍馬羚的生存區域不斷縮小。一些科學家認為藍馬羚具有遷徙的習性,而海平面的上漲干擾甚至阻斷了它們在繁殖地與越冬地之間的遷徙路徑,使它們的生存和繁衍遭遇困難。按照科學家們建立的科學模型推斷,這種動物當時就正在走向滅絕的邊緣。
也許,歐洲人對于南非的殖民正是壓死藍馬羚這個物種的最后一根稻草。據推測,當時藍馬羚的數量只剩下幾百頭。可人們非但沒有保護它們,還不斷地獵取皮張、引入家畜、開墾濕地、拓展農田。一系列人類的行為讓藍馬羚數量迅速減少。隨著最后一只藍馬羚在1800年前后被人類殺害,藍馬羚這個耐人尋味的物種終于在進化的旅程中畫上了終止符……
時至今日,當我們看著當年歐洲探險家們的筆記,欣賞那些已經泛黃的畫作和博物館里變色的標本,嘗試在腦海中拼湊出藍馬羚奇妙而美麗的身姿,是否胸中也會升起一陣遺憾。作為一個獨立的物種,藍馬羚確確實實曾經存在于地球上,它并不是個傳說,可是也許,這個動物美麗的“藍色”皮毛將會成為人類的又一個未解之謎。
參考文獻
J. Tyler Faith and Jessica C. Thompson. Fossil evidence for seasonal calving and migration of extinct blue antelope (Hippotragus leucophaeus) in southern Africa.Journal of Biogeography (J. Biogeogr.) (2013) 40, 2108–2118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