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長了這個東西,就證明你老了!

    “人上年紀,不是腰疼,就是腳跟疼、膝蓋疼身邊很多人都告訴我,你這肯定是長骨刺了。”

    那么,骨刺到底是個啥?

    骨刺、骨質增生都是我們通常的叫法,醫學上稱其為骨疣或骨贅( Bone Spur )。

    任何東西都有「使用年限」,人也一樣。人的皮膚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長皺紋、變松弛,那么人的關節呢——會長出骨刺。

    ?關節也是有使用壽命的

    機器用久了,就會出現損傷,人的關節也一樣。自我們出生開始,關節就開始了受到各種壓力、拉力、磨損。活動得越頻繁、年齡越大關節的磨損程度就越厲害。

    ?關節有一定的修復能力

    但人又不同于機器,人是活的,具有自主修復能力。當我們還年輕時,機體的自主修復能力很強,對于關節出現的磨損,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能自主修復的(過程比較緩慢,我們不會察覺到)。

    ?當修復能力減弱,就會長「骨刺」

    當我們年齡逐漸增大,機體的自主修復能力隨之減弱。關節間的軟骨漸漸失去水分與彈性,關節的磨損愈發厲害,穩定性變差,修補不了了,怎么辦?

    我們的身體很聰明,換一種方式——增加關節的表面積,也就是在周圍關節長出「新的骨頭」來重新維持因關節磨損而造成的關節不穩。這些「新骨頭」在X光片上顯示為「刺」狀切線,因此人們習慣把它稱為「骨刺」。

    簡而言之,它本質上是人體生理上的代償功能,是人體為適應力的變化而產生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

    長骨刺有什么癥狀?

    很多人在疼痛的時候會想到是不是由骨刺所致,但其實——

    ▎作為人體骨骼老化過程中伴隨的一種自然退化現象,大部分骨贅是沒有癥狀的,通常在體檢中發現。

    ▎長骨刺并不會痛,很多疼痛不是由骨贅引發,而是當它壓迫神經或者對周圍軟組織產生刺激的時候才會產生疼痛的癥狀。

    例如由于跟骨骨贅的刺激引起的足跟痛,由于腰椎骨贅刺激神經引發的腿痛、麻木等。

    所以說骨贅是一把「雙刃劍」

    它本是生理性的,但也可能轉變為病理性的。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不能把臨床上表現出來的癥狀全部都歸罪于骨贅。

    臨床實踐也證明,人體有了骨贅,并不都會出現臨床癥狀。而且骨贅的大小、多少與患者癥狀的輕重程度不成正比,所以,完全沒有必要懷疑自己是否有骨贅,或因有骨贅而驚慌。

    長骨刺了怎么辦?

    骨贅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長。據統計,45~64歲人群發病率則達25.3%;而年齡大于65歲的人群,發病率則高達60%以上。

    但不要以為,骨贅只是中老年的「專利」。由于姿態的不正確及工作負擔的加重,很多年輕人也會出現骨贅。

    刺在心頭,欲拔之而后快?

    沒有癥狀的骨贅無需治療,而對于產生癥狀(給你帶來疼痛和活動障礙)的骨贅,治療的目的也不是所謂的“拔掉”骨刺。主要分為保守和手術兩種治療方法。

    保守方法

    目前尚沒有藥物證明可以消除增生的骨組織。

    但針對增生關節的功能和疼痛癥狀是可以通過藥物和物理療法來進行改善的。簡單介紹幾種常用的物理療法:

    ◆增加關節靈活性和加強肌肉力量的訓練(例如可以采用S-E-T懸掛治療);

    ◆通過局部熱療、電療促進血液循環,松解粘連的軟組織,減輕炎癥反應,緩解疼痛;

    ◆采用針灸推拿刺激特定穴位來激發經絡,改善關節功能,緩解疼痛。

    手術治療

    對于一些骨質增生嚴重且整體健康狀況較好的患者,經過3~6個月系統的非手術治療后,仍無效或加重,通常考慮外科手術解決。比如可接受關節置換術,即用人工關節置換損傷的關節。 最常見的是膝關節和髖關節置換術。

    那么術后骨贅會復發嗎?

    骨贅是機體的自然老化過程,即使手術切除,如果不注意關節保護,依然處于過度負重、勞累、休息少、姿勢不正確等等不良習慣中,仍會導致骨贅復發。

    生活中如何防治骨刺?

    有人認為,防治骨質增生要增加運動量,有人則主張少動以便讓關節休養生息。

    其實,對于骨質增生的患者運動是很有必要的。但問題是很多人存在運動不當或運動過量的問題,比如經常爬山、爬樓梯、跳繩等,應該選擇一些低強度的運動項目,比如游泳、步行、騎自行車、瑜伽、水中有氧運動等。

    另外醫學研究表明:

    有氧鍛煉能有效提高老年骨質增生患者的生理儲備指標,且有可信證據證明鍛煉不加重疼痛或加快疾病進程。而對于骨質增生患者,在排除運動禁忌癥后準備開始鍛煉時,可參考以下運動處方。

    鍛煉時間和頻率可以從每次20分鐘、每周2次開始,隨著患者能力提高逐漸增加至每天40-60分鐘,每周3-4次;

    每次鍛煉應包括熱身活動、鍛煉和整理放松三個階段。熱身活動5-10分鐘,低強度的關節重復活動約30分鐘;

    鍛煉內容包括關節屈曲練習、力量和耐力練習;整理放松約5分鐘,可以選擇一些無阻力伸展運動。

    作者丨蘭號

    廣州體育學院運動醫學研究生

    • 發表于 2017-03-21 00:00
    • 閱讀 ( 108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