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大是小、是寬是窄,各種形狀的鼻子可以說是我們臉上最顯著的特征。盡管有些人的鼻子比其他人的鼻子更有特點,但是鼻子的形狀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一項新研究認為,人類鼻子的形狀至少部分是由當地氣候長期塑造而形成的。科學家發現,生活在溫暖、潮濕氣候中的人通常具有寬大扁平的鼻子,又細又高的鼻子常見于生活在寒冷和干燥氣候中的人。借助3D面部成像技術,研究人員分析了數百名東亞、南亞、北歐與西非裔人士鼻子的大小與形狀,包括鼻孔寬度、鼻孔間距離、鼻子高度與鼻梁長度等。
早在19世紀,英國解剖學家和人類學家Arthur Thomson就指出,瘦長型的鼻子往往在寒冷干燥的地區,而短寬型的鼻子往往在溫熱潮濕的地區。這條定律現在被成為Thomson鼻子定律。這項研究結果可能還會產生醫學影響,特別是隨著全球各地旅行人數的增加。對于鼻子狹窄的人,如果他們去往炎熱和潮濕的環境中,那這些人可能會增加呼吸問題的風險。

在《PLOS 遺傳學》 ( PLOS Genetics ) 上的研究中顯示,研究人員發現世界不同地區人們的鼻孔寬度有顯著差別,而氣候在塑造我們的鼻子形狀時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該研究的作者Arslan Zaidi說:“關于鼻子形狀在世界各地的不同,“遺傳漂變”可能是最好的解釋。遺傳漂變是一種進化機制,其中某些基因的頻率隨機向上或向下“漂變”,導致不經常混合的群體存在差異。但是對于一些人類特征的進化,很可能另一種機制——自然選擇也發揮了作用。”換句話說,人類外貌特征的進化不僅僅取決于基因的隨機漂變,還受外部環境的影響。例如,人類的膚色,科學家認為人類膚色的不同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是為了調節紫外線輻射對人體的影響,而逐漸進化成不同膚色的。
研究人員解釋說,鼻子的一個功能是調節吸入的空氣,讓空氣在進入肺部之前變得更加溫暖、濕潤,幫助我們預防感染。總體而言,父母與祖先來自溫暖、潮濕氣候的人們,往往鼻孔較寬;來自干冷氣候的人的鼻孔則通常更窄。研究人員還發現,這種相關性在北歐尤為突出。鼻子演化歷史較為復雜,可能也有其他因素發揮作用,比如對鼻子大小的擇偶偏好。

這些研究結果十分有趣,但同時這些研究結果也會有醫學上的意義。特別是隨著全球各地旅行人數的增加。對于鼻子狹窄的人,如果他們去往炎熱和潮濕的環境中,那這些人可能會增加呼吸問題的風險。這些研究十分重要,因為這與我們的健康相關,特別是現在地球成為了“地球村”,我們更容易搬遷到全新的環境中生活。(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