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五味雜成”,大多在說酸、苦、甘、辛、咸一起涌上心頭,體會不出是哪種味道。古語告訴我們的是人有五味,然后現代科學告訴我們,古語中的“辛辣”并不是味覺,取而代之的味覺“五味”之一是“鮮”。
味覺是化學物質刺激機體的舌苔味蕾味覺感受器,釋放神經遞質激活神經通路,傳導到大腦的味覺中樞,經大腦的綜合神經中樞分析而產生味覺。味覺使用的是神經的味覺通路,來對化學物質感應,如氫離子對應酸,蔗糖、果糖對應甜,奎寧對應苦,鈉離子對應咸,氨基酸對應鮮。
但,辣是辣椒素刺激人的舌、口、鼻,機體對這種刺激產生的感覺,與你的舌苔味蕾無關,它行走的神經通路是痛覺的傳導通路,是作為一種痛覺而存在,而不是味覺。辣椒素由14種辣椒堿類化合物組成,激活TRP(瞬時感受器電位)通道(TRP是一類在外周和神經中樞系統分布很廣的陽離子通道蛋白,參與生物體內感覺信息傳遞如視覺、溫度覺、痛覺、觸覺等多項重要生理功能)。辣椒素刺激辣椒素受體TRPV1和TRPA1,舌、口、鼻粘膜受此刺激會分泌粘液,產生刺痛、灼熱等感覺。

每個人對辣的痛覺的感受不同,忍受力也不同。那是因為痛覺存在比較大的心理因素以及個體差異,如灼痛、刺痛、麻通等,同時痛常常伴有心里情緒反應,同一種且等量的辣椒素的刺激,個體差異的痛感覺差別較大,有人能忍受印度魔鬼辣,能稱霸“吃辣冠軍”,而有人卻一點辣都碰不得。為什么小朋友小時候抗拒辣椒,長大后卻可能很能吃辣?原因是長時間訓練自己心理上去接受辣的痛覺,在生理上去忍受辣的痛覺,逐漸練就出來的。這與運動員能承受一定程度的撕拉扭傷痛,長久生病的人對于打針并不十分在意,是類似的道理。

更為有意思的是,有人能吃尖椒,卻不能吃芥末,有人愛吃生姜,卻對大蒜很抗拒。為什么?其實是因為辣椒素刺激的兩個受體的不同,TRPV1是被熱刺激激活,TRPA1是被冷刺激激活。辣椒、生姜、樟腦等是作用于TRPV1,而芥末、山葵、大蒜等主要作用于TRPA1,自然“口感”不一樣,辣椒辣到我們的時候會有很強烈的灼熱感,而芥末卻是冰冷的辣感。

而我們常見的“辣口味”之中的麻,其實更類似一種物理感受,既不是痛覺,也不是味覺,是震動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