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小帥影院劇透社原創!


吃貨一枚
今天聊的事,和美食有關。
先問個問題,中國人有多愛吃?
看看在朋友圈“曬吃”的數量吧,要遠超“曬情人”和“曬旅游”。
而且這種嗜吃如命,是連撫慰心靈的文字都能被冠以“雞湯”之名的。
想象一下,在你讀這些文字的時候,仿佛一口溫潤的雞湯下肚,瞬間的滿足感彌漫全身...

其實,食物的確可以治愈我們脆弱的心靈。
孤獨的時候,吃一碗打著荷包蛋的清湯面;不如意了,圍著火爐吃掉一盤盤肥嫩的羊肉;

在“吃貨”眼里,食物是神圣的。
制作食物的大廚,也就成為了掌控世界的存在。
那今天,我們就一塊分享這些大廚們的故事吧。
第一位主人公弗朗西斯,來自阿根廷。
那年他40歲,弗朗西斯接受邀請,為世界美食學會的晚宴主廚。

他不遠萬里從阿根廷跑去德國,還隨身帶著500公斤土豆。
主管讓弗朗西斯挑選些宴會上用的精致餐具,可弗朗西斯說:
我的宴會不用銀器和鮮花,我會直接把這些臟兮兮的土豆倒在餐桌中間。

結果,弗朗西斯一共做了十幾道菜,全都用了他從阿根廷的安第斯山脈帶來的土豆。
他的菜品和口味毫無意外地贏得了賓客的認可。
就當所有人都覺得弗朗西斯會一路而上,成為某個米其林餐廳的大廚時,他的選擇卻有些讓人意外。

弗朗西斯回到了阿根廷老家,回歸了大自然。
在山野間,他用最天然的食材,最原始的廚具,最粗糙的方式,創作著最具原始風味的美食。
他在高高的山坡上就地挖個土坑,做出了“巴塔哥尼亞坑式料理”;
他潛到湖底,用挖出的黏土來烤鱒魚;他還在冰天雪地的曠野里烤全羊...

弗朗西斯的“廚房”散落在大自然四處,所以他每周都要搭很多次飛機,去不同的地方烹飪。
所以在他的美食中,有風的味道,有湖水的味道,有泥土的味道。

和其他大廚比,弗朗西斯的技藝有些別具一格,自由散漫。
其實,他只是不斷改變著自己的生活,找尋新的創意和驚喜。

第二位主人公來自美國洛杉磯。
仁木是這間懷石料理餐廳的主廚。

“懷石料理”是日本料理中一個高檔的門類,對食材和烹飪技巧有著非常極致的要求。
“高要求”也讓仁木的大廚之路走得異常艱辛,為了磨煉技藝,她不惜遠赴日本求學。

每天,仁木都要為食客制定用餐計劃,竭盡所能的為他們服務。
這讓她每天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精神高度緊張。

而在仁木看來,能平復這種焦慮的唯一方法,就是更努力地工作。
吃過她料理的顧客們說:仁木讓我們看到,一個小人物也能擁有大力量。

第三位主人公馬西莫,是名滿天下的世界第一大廚。

他出生在意大利的一個大家庭,家里還有三個哥哥,一個妹妹。
小時候,男孩們聚在一起打鬧,年紀最小的馬西莫經常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每當這時候,廚房的桌子就成了馬西莫的藏身之處。
奶奶還會一邊在桌子上揉面團,一邊揮舞著搟面杖保護小馬西莫。

而小馬西莫,也學會了用“廚房”的視角看待世界。
他時常跪在地上,偷偷地拿走桌子上奶奶做好的意大利餃子...

直到許多年后,他已經成為米其林三星餐廳的大廚時,有人問起他最喜歡的食物,他總是會說:
是意大利餃子。

第四位主人公,是來自紐約藍色山丘餐廳的丹。
身為米其林三星餐廳的他,堅持所有事都親力親為。
這不僅僅是指廚房。

丹為自己的餐廳建了一個農場。
自己種小麥、南瓜、胡蘿卜;
自己養奶牛、山羊、雞、豬;

他餐廳出品的200多種菜肴,食材全部來自于自己的有機農場。

丹覺得,當你追求最好的味道時,其實是在追求最好的食材;
當你在追求最好的食材時,其實是在追求最好的耕種方式。
所以很多時候,他不是個大廚,而是個農夫...

這些大廚的故事來自紀錄片《主廚的餐桌》,導演是曾執導《壽司之神》的“資深吃貨”大衛·賈博。

透過《主廚的餐桌》,我們看到了這個星球上最懂得操縱味蕾的大廚們。
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落魄和困境、他們的焦慮與悔恨。

我們還看到——
弗朗西斯用美食追求人生的自由、仁木為了追求夢想遠赴萬里、馬西莫為了拯救地震中受損的帕爾瑪奶酪而努力、丹將自己的事業貢獻給生態農業...
當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對于一個頂級大廚而言,他們的舞臺上,“滿足味蕾”只不過是很小的一個節目。

它更多的,是一場冒險。
一場關于味蕾和吃貨的對決;
一場關乎人類進步和情感的表演。

這場表演里,簡簡單單的食材,總是能勝過一切粉飾的文字。
而美食,早已不只是身體的能量來源了。
劇透社——做有溫度的第2院線
更多精彩影視娛樂內容盡在小帥影院劇透社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