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吉林的一家幼兒園發生了食物中毒事件,不過這一看似普通的食品安全問題卻在幾天之內,因醫院檢測到患兒的血液中含有鼠藥溴敵隆,而迅速發酵成為轟動全國的“投毒案”。雖然醫院的結果最后被證實為虛驚一場,絕大多數患兒如今也已康復出院,但事件造成的影響還是讓人不禁深思:一旦中毒事件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又有什么方法來避免悲劇的發生呢?
實際上,各類中毒事件在全球范圍內都并不少見,盡管預防是避免這類事件所導致的悲劇的最佳手段,但及時的院前處理、有效的針對性治療依然能夠盡最大可能減輕中毒的嚴重后果。
什么是毒物中毒?
一般情況下,毒物中毒是指人在以各種方式(如經口攝入、皮膚污染等)攝入對人體有毒的化學物質后,產生一系列中毒癥狀的情況。毒物既可以來源于各類非食用物質(例如農藥、化學試劑、藥物、工業用品等),有時也可能是自然界中的有毒有害動植物(例如被誤認為草藥的有毒植物等)。毒物進入人體后,會通過產生對細胞的直接毒性,或是破壞人體所必需的各類生理活動(例如能量代謝、呼吸、神經活動等),從而損害人體各器官,造成嚴重后果。在生活中,毒物經常通過以下途徑進入人體,導致中毒的發生:
經口攝入:這是毒物進入人體最常見的手段。經口攝入毒物通常包括誤食被毒物污染的食物、食用未得到妥當處置的有毒食材和有毒有害動植物(該情況通常和治療疾病有關)、因疏忽導致口服藥物過量、為自殺而口服中毒量的有毒有害物質等幾種情況。由于人體經口攝入絕大多數物質后均可以通過胃腸道而吸收入血,從而使物質的全身效應得以發揮,因此經口攝入毒物無疑會對人體造成巨大的損害。而在攝入腐蝕性物質等對局部組織危害巨大的物質的情況下,消化道脆弱、損壞時可與腹腔直接相通、內含大量可致病微生物的特點也會使此類中毒難以治療。
經皮膚、黏膜攝入:由于某些毒物具有較強的脂溶性,因此它們可以通過人體的皮膚來吸收,大面積應用外用藥物所導致的藥物過量、噴施農藥時未做好皮膚防護措施所發生的農藥中毒等就是經皮膚攝入毒物的典型情況。除此之外,人體的各類黏膜組織有著豐富的血流供應,黏膜本身也有著容易讓物質自由透過、進入血液循環的特性,所以毒物在接觸黏膜(例如口腔、眼部、生殖器等)之后迅速吸收入血引發中毒,也是很有可能出現的。
吸入毒物:盡管吸入毒物導致中毒的情況并不是特別常見,但鑒于吸入毒物后中毒癥狀出現更快、病情更嚴重,這種情況依然值得我們注意。最常見的吸入毒物中毒情形即是煤氣(一氧化碳)中毒,中毒者通過呼吸攝入一氧化碳后,一氧化碳很快通過肺部的血氣交換機制而進入血液循環,在短時間內誘發中毒癥狀。當然,能夠通過吸入途徑導致中毒的毒物并非僅有一氧化碳一種,部分農藥、氰化物、毒氣等也可以藉此進入人體,導致中毒。
常見的毒物中毒都有哪些?
在文章開頭所述的“中毒”烏龍事件之中,食物中毒患兒的血液標本被誤檢出了著名殺鼠劑溴敵隆,從而引發了患兒家屬的疑慮。作為最著名的中毒毒物之一,各類殺鼠劑時常出現于近些年和中毒有關的報道之中,而在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可以誘發中毒的毒物還有很多。下面這些毒物由于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容易因失誤而引發中毒等特點,需要我們多加注意:
殺鼠劑(鼠藥):殺鼠劑一般指在家庭衛生/公共衛生領域,用來殺滅害鼠的農藥制劑。不過,殺鼠劑中毒一般僅有兩種情況——毒鼠強中毒和抗凝血類殺鼠劑(維生素K拮抗劑,VKA)中毒。毒鼠強是一種神經毒素,中毒時主要表現為難以控制的癲癇發作等神經系統障礙;雖然毒鼠強早已被列為明令禁止生產的鼠藥,但民間保有的大量毒鼠強,依然使和它有關的中毒事件非常常見。而作為當今合法鼠藥的主流,VKA(包括敵鼠、華法林、溴敵隆、殺鼠醚等)則是通過干擾凝血反應來產生毒性作用,中毒癥狀以全身各部位出血為主。
殺蟲劑:殺蟲劑中毒在生活中同樣十分常見,除了最為常見的服毒自殺以外,噴施殺蟲劑時經皮膚/呼吸道吸收,或者是食用被殺蟲劑污染的食物而中毒,也是較為常見的中毒方式。最常見的兩種殺蟲劑為有機磷酸酯類殺蟲劑(包括敵敵畏、樂果、敵百蟲、馬拉硫磷等)和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敵殺死、芐氯菊酯、溴氰菊酯等),兩者均通過干擾神經系統而發揮毒性,其中有機磷酸酯類殺蟲劑較常用于農田害蟲的防治,而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則廣泛存在于家用殺蟲噴霧劑、蚊香、電蚊香液之中。
除草劑:在我國,最常見的可引起嚴重毒性的除草劑非百草枯莫屬。盡管百草枯已經被嚴格限用,但每年因服用百草枯自殺、誤服百草枯或是因噴施時接觸百草枯而死亡的案例比比皆是。百草枯服用后可以導致不可逆轉的肺纖維化,加之其清除速度極其緩慢,因此服用超過10ml百草枯的中毒者死亡率即接近100%。除百草枯之外的除草劑一般毒性不大,但草甘膦可引起消化道損傷或是可逆性腎功能障礙。
一氧化碳:俗稱“煤氣中毒”的一氧化碳中毒,不僅在生活中極為常見,而且擁有可怕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其危害性自不必多說。生活中的一氧化碳通常來源于液化石油氣或是烹飪時燃料的不完全燃燒,吸入中毒量的一氧化碳后,血紅蛋白的攜氧功能即被完全阻斷,人體會逐步出現組織缺氧的癥狀,最終導致死亡或殘疾等后果。
如何避免中毒悲劇?
如前所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確存在各種可以導致毒物中毒的意外情況,而對于絕大多數毒物中毒而言,處置稍有不及時,便有可能釀成一場悲劇。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有效的手段來避免毒物中毒事件的發生,或是盡最大可能降低毒物中毒的危害。目前為止,公認的可以有效預防中毒悲劇發生的措施有如下幾種:
減少接觸毒物的可能性:在很多中毒案例中,中毒者正是由于可以輕而易舉地接觸毒物,加之對毒物的警惕性過低(或者中毒者自身有強烈的自殺實施傾向),才會有意或無意攝入毒物。因此,我們應該盡可能將潛在的有毒有害物質存放在安全區域(例如隱蔽的高處),并將其與食物、生活用品等完全分開,以減少他人接觸毒物的可能性。
做好防護措施:使用潛在有毒有害物質時過于疏忽大意、沒有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無疑會大大增加因意外(皮膚、黏膜、呼吸道接觸)而中毒的可能性。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在使用潛在有毒有害物質(例如給房間殺蟲、在田間噴施農藥)時做好針對一切暴露部位的防護措施,并正確使用此類物質,這樣就會大大降低意外中毒的概率。
學會急救手段:在部分情況下,對毒物中毒的早期急救手段缺乏認識,或是采用了錯誤的急救手段,均有可能導致嚴重后果。對于農藥和家庭/公共衛生用品類毒物而言,其包裝上均印有不慎中毒后的正確處置措施,可按照其指示完成初步的急救/自救工作。此外,發生中毒事件后,及時就醫并在就醫時攜帶可能引起中毒的物質,也會對解毒治療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