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你們喜歡的“中國結”啊,其實來自印度丨雜物科考隊

    原創 2017-03-21 老梁 視知

    中國結,中國的象征。

    在上世紀80年代末,絕大多數中國人還對這個東西聞所未聞,然后短短幾年,它就迅速成為中國的象征符號,幾乎可與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并駕齊驅。

    我們不太方便把長江長城掛在倒車鏡下面,但是中國結可以。從90年代開始,它迅速占領了中國人的節慶、婚禮、日常裝飾,乃至城市景觀。

    從某個角度說,這是一場超級成功的文化營銷。

    接下來你將看到:

    ● 繩子是人類歷史的一大謎團

    ● 繩子的神秘力量變成日常審美

    ● 要說繩藝,還是明清人

    ● 臺灣同胞打撈了中國結,然后交給小商品市場

    為這個選題激動了好幾天的值班編輯 / 老梁

    繩子是人類歷史的一大謎團

    -+-

    人類什么時候學會了制作和使用繩子,這依然是考古學界的一大懸案。

    人類可能很早就會使用自然界的材料,比如藤條、樹皮,作為捆綁或連接的工具。但從自然材料中加工出繩索,對早期人類而言是一項非常高科技的技能。因為繩索意味著,人類使用工具的歷史從原始材料走向了復合材料的飛躍。

    有了繩索,原始的材料,比如石頭、木棍,就可以組合成更復雜的工具——斧頭、長矛、弓箭、投石器。但是繩索易于朽壞,我們只能從石器時代的一些工具,比如箭鏃、石斧上,推測出當時人類使用繩索的狀況。

    ● 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石器陶器上,記錄了人類用繩索,將木棍和石器捆綁起來,制成石斧的方法

    2015年,歐洲科學家發現了一個距今4萬年前的小玩意兒。

    它由猛犸象牙制成,上面有均勻的鉆孔,這是已知最早的、用來編制繩索的工具。它是我們今天人類的直系祖先剛剛抵達歐洲時留下的。

    而在山西省陽高縣許家窯村,距今10年前的遠古人類留下了更古老的繩索痕跡。在這一片古人類遺址中發現了上千個石球,同時還有數以百計的野馬化石。

    考古學家推測,這些消失在進化長途中的許家窯人是一群技術高超的獵馬者,他們投擲用繩索連起來的石球,準確地絆倒野馬。這說明,至少在10萬年前,人類就學會精巧而牢固地

    用繩索打結。

    在這樣實用的技能之外,繩結才被賦予了“結繩記事”和宗教祈禱的含義,也有了對繩結的審美。

    繩子的神秘力量變成日常審美

    -+-

    作為一種吃飽了就容易想多的物種,人類很快對繩結產生了審美和神秘崇拜。

    中國的仰韶文化中,繩子編織的網出現在大量陶器花紋中。

    在日本,公元前12000年到公元前300年的時期,居民也廣泛用繩索圖案裝飾陶器,也就是日本歷史上所謂的“繩紋時代”。

    青銅器和玉器上,也都有繩結形象的存在,并產生了各種復雜的變形。

    漢代建筑中的瓦當,常常有將龍蛇盤成雙錢結的樣子(繩結的樣式之一,又稱同心結,形狀如兩銅錢相套),似乎寓意著某種神秘而不可測的力量。

    ● 瓦當上的雙錢結紋(漢代)

    除了在器物上的裝飾,古人的衣服和配飾也是繩結出沒的地方。那時候的人們,穿著講究“寬衣博帶”,結的樣式就有束服之結、裝飾之結。

    ●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圖中由左至右第三人腰間佩有簡易蝴蝶結)

    ●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圖中左側第一人衣帶上的結飾)

    上層貴族又喜歡在腰間佩玉器和珠寶,便以編結的繩子加以連綴。于是繩結的技藝也得到豐富和提高。

    ● 東周信陽楚墓出土的彩繪木傭復原圖(圖中二人腰懸玉璜、玉璧、彩結、彩環組佩)

    身上的各種結多了,便有相應解結的工具,名為“觽(xī)”。佩觽也表示男子跨入了成年的行列。

    ● 龍紋玉觽(西漢)

    南北朝文人騷客的詩句已經將某些種類的繩結(典型為同心結)賦予男女間美好情愫的意義。

    信佛的南朝梁武帝蕭衍,就曾吟誦“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這類風氣到唐代達到鼎盛。

    詩仙李白《搗衣篇》中,描寫了少婦思念軍戎在外的丈夫,內中便有“橫垂寶幄同心結,半拂瓊筵蘇合香”。吟誦同心結的詩句還有劉禹錫《楊柳枝詞》、王建《贈離曲》等。孟郊的《結愛》更展現了一個女人心中千轉百回的“情結”:

    “心心復心心,結愛務在深。

    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

    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

    始知結衣裳,不如結心腸。

    坐結行亦結,結盡百年月。”

    ● 雙鸞銜綬紋銅鏡(唐代),圖中鸞鳥嘴銜飄動的系有“同心結”的綬帶

    要說繩藝,還數明清人

    -+-

    到了明清時期,繩結工藝應用更加廣泛。

    彼時皇帝老爺們已經對這類工藝品相當青睞。從目前所知的材料看,明孝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明孝宗坐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屏風兩邊懸掛的盤長結)

    ● 系有結飾的宮廷如意(清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代的繩結技藝(時稱“打絡子”),就成為了判斷宮女是否合格的一項手藝。

    據《宮女談往錄》一書說,

    “宮人出宮,都能帶出一雙巧手去。……尤其出色的是打絡子,滿把攥著五顏六色的珠線、鼠線、金線,全憑十個手指頭,往來不停地編織,挑、鉤、攏、合,編成各種形象的圖案,真是絕活。”

    有時宮女們能編成似蝙蝠的絡子,而特別受到太后的寵愛。

    花樣多多的繩結工藝,在小說《紅樓夢》中也有體現。其書第三十五回里,鶯兒回答賈寶玉打絡子的花樣就有“一炷香”、“朝天凳”、“象眼塊”、“方勝”、“連環”、“梅花”、“柳葉”、“攢心梅花”之多,并且花色、用途不一。

    眾多用品如轎子、彩燈、窗簾、帳鉤、笛簫、折扇、扇套、眼鏡袋、腰帶、帽扣、荷包、香袋等,都能見到編結的蹤影,與平民百姓的生活聯系也越來越緊密。

    ● 明代唐伯虎《吹簫圖》局部

    ● 香袋(清代)

    臺灣同胞打撈了中國結,然后交給小商品市場

    -+-

    不幸的是,近代以來,戰亂頻繁,繩結這種不能當飯吃的民間工藝和閨房雅趣,自然被拋到時代浪潮的后頭。

    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英文漢聲雜志《ECHO》的編輯同仁姚猛嘉、黃永松以及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工作的陳夏生,決定打撈和整理中國傳統的繩結法,決定將這類繩結工藝總其名號為“中國結”,對其出刊、出書,在學校開設“中國編結藝術”課程,很快中國結便風靡島內。

    ● 陳夏生

    臺灣的學人們又熱心舉辦“中國結”的展覽活動,除在臺灣島外,也在韓國、新加坡、美國等地巡展,擴大了海外的影響力。傳統的繩結,被作為國族、文化認同的吉祥物,推向了華人世界。原先作為香袋、玉佩附屬物的結,從配角變成了主角。

    喜歡抒發鄉愁的余光中,在這一時期也發表詩作《中國結》,將實物寓意中的家國情感分享給了更多的人。

    ● 余光中《中國結》書影

    由于受海峽兩岸隔海而治的影響,中國大陸大概在1988年10月召開的民藝學學術討論會上,才聽說對岸學人在“中國結”上的貢獻。同時,瞄準商機的生意人,則將中國結引進到了大陸的小商品市場,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眼球。

    官方層面的認同“中國結”,也發生在這一時期。彼時有報紙說,臺灣星云法師訪問大陸時,向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李先念贈送了刻有“吉祥如意”字樣的玉制“中國結”(見《李先念會見臺灣星云法師》,載《人民日報》,1989-3-30,第2版)。

    數年之后,高大上的《人民日報》已開始解讀“中國結”身后的愛國情感,說道:

    “中國結,這個縈繞在世界華人心頭、流動在世界華人血液之中的情結,是高山大海無法隔絕、任何強大的力量也不能分割的一種剪不斷、撕不開、推不走、拂不去的情愫。它將與華人的生命同在,與世界同在。”(《剪不斷的中國結》,載《人民日報》 ,1994-3-7,第8版)

    高校的學子是這一寓意的實踐者之一。上世紀末澳門回歸之際,北京師范大學的學生曾制作了1999個紅色的“中國結”,表達對澳門同胞的美好祝愿和國家的祝福。

    之后,中國結就成為了中國人家國情懷的“保留項目”。

    它被寫入歌曲:

    打個中國結 請春風剪個彩

    愿祖國的日月年年好運來

    你鳳舞太平年 你龍騰新時代

    你幸福的家園迎來百花盛開

    ——《好運來》 演唱 祖海

    好運來祖海-再唱為了誰

    升騰的太陽是中國紅,

    大大的喜字是中國紅,

    編個中國結中國紅,

    高揚的旗幟中國紅。

    ——《中國紅》 演唱 葉俊華

    帶中國結 寫中國頁

    讓全世界 一起鳳凰花燭夜

    ——《花燭夜》 演唱 鳳凰傳奇

    被展示給外國友人:

    ● 孔子學堂向外國學生介紹中國的“傳統藝術“中國結,來源/國家漢辦網站

    被豎立在無法計數的城市廣場上:

    ● 大慶城市廣場樹立的世界最大水上中國結

    然而,這里還有一個神轉折。

    這些中國結的形式,大多數來自一種傳統的繩結——

    盤長。

    盤長是佛教的八種寶物之一,繩結沒有開頭,沒有末尾,回環往復不絕。佛教認為,這意味著貫徹一切通明,無始無終。這種花紋,在東漢末年隨著佛教傳入而進入中國。

    ● 四川綿陽東漢墓葬出圖的盤長紋磚

    ● 典型的盤長結就是這個樣子,沒錯,中國聯通的logo就是來自盤長結

    “貫徹一切通明”顯然不符合中國群眾的口味,于是象征“無始無終”的盤長,在中國民間被改造成子孫無窮無盡、幸福連綿不斷的中國特色寓意。

    今天廣泛流行的中國結,其實是一個

    來自印度的花紋。

    參考資料:

    梅慧玉:《結緣——訪中國結藝師陳夏生女士》,載《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十四種 第七年度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調查研究》,1989年7月;

    曹振峰:《姚猛嘉與中國結》,載《裝飾》,1996(6);

    陳夏生:《中國結的歷史面貌》,載《當代中華藝術的多點透視——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論文集》,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徐雯編著:《中國結》,合肥:黃山書社,2013年;

    梁詩晨:《從中國年看中國結》,載《尋根》,2014(2)。

    • 發表于 2017-03-22 00:00
    • 閱讀 ( 111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