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何韓國執意部署并不能保護首都的薩德?

    雪松有話說:最近一段時間,“薩德”一詞反復在各類媒體中出現,都快把人的耳朵磨出繭子了。3月7日,薩德反導系統的部分組件已經運抵韓國,無論中俄如何反對,薩德入韓基本已經木已成舟。

    薩德問題正在導致中韓關系破裂,這對韓國幾乎有百害而無一利。與中俄交惡會給韓國帶來重大經濟損失,而這種聲稱是為了防御朝鮮而建的反導系統甚至都不能覆蓋首爾市區,此外韓國民間對部署薩德也有極大的反對聲音……

    既然有百害而無一利,那么韓國政府為何要“一意孤行”部署薩德呢?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吃人’兩個字!”

    這段經典的文字出自《狂人日記》,魯迅先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思路,當我們對現實問題產生疑惑時,不妨去翻翻歷史,看看能否從字縫里看出些字來。

    今天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朝鮮半島的近代歷史,看看能否找到問題的答案。

    (一)強盜都不屑來

    提起近代中國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會是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的確,如何衡量一個國家何時步入近代?這個復雜的問題在東亞歷史中似乎變得簡單而明確,一個國家從閉關鎖國變為門戶洞開,我們就可以說這個國家正在步入近代。

    十九世紀中后期,東亞地區清、日、朝三國相繼在武力脅迫下國門洞開。

    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迫使大清簽訂《南京條約》打開了大清的國門。

    1853年“黑船事件”,美國以炮艦威脅日本簽訂《神奈川條約》,迫使日本打開國門。

    自此我們也許會假設,順理成章地,下一個被西方炮艦打開國門的將是朝鮮。而吊詭的是,直到十九世紀70年代,西方列強仍未打開朝鮮國門,反而是日本在1875年迫使朝鮮簽訂《江華條約》從而打開了朝鮮國門。

    在當時的東亞三國中,只有朝鮮的國門不是被西方列強而是被鄰國打開的,這是為何呢?

    1866年,朝鮮殺死九名法國傳教士,法國派出軍艦“懲戒”朝鮮,后被朝鮮擊退,史稱“丙寅洋擾”。

    1871年,美國又派出艦隊進攻朝鮮,史稱“辛未洋擾”,又被朝軍打退。

    列強對中日兩國皆是一擊倒地,為何兩次打擊朝鮮都沒有成功?難道是因為當時朝鮮的國力強于中日嗎?這顯然不成立,而且如果是這樣朝鮮的國門又怎會在僅僅四年后被日本打開呢?

    對此問題李鴻章的解釋可謂準確而權威,他的奏折中稱法美兩國未能武力打開朝鮮國門皆因列強“志不在此”,否則朝鮮無論如何抵擋不了。

    我們都知道西方覬覦亞洲的原因,一開始是黃金和香料,后來是市場和原料,然而這些東西朝鮮都沒有。

    朝鮮半島僅產些稻米,且往往自己都不夠吃,這顯然不能吸引列強,如果他們想要稻米自可以從中國、日本和東南亞得到。

    朝鮮半島最出名的是人參,但西方人又不喜歡這種東西,可以說從物產上朝鮮對西方并沒有什么吸引力。而朝鮮人口相對中日較少又相對貧困,顯然也談不上什么市場。

    此外從地理位置上看它對西方也沒什么吸引力,它并不在溝通東西方的主要航路上,比中國和日本的港口都要靠北,因此近代史上西方列強一直對朝鮮沒什么大興趣,朝鮮國門沒有被西方列強打開不是因為它很強大而是因為列強對它不感冒。

    (圖)云揚號事件又稱江華島事件,是朝日《江華條約》簽訂的導火索,最終迫使朝鮮打開了國門。

    (二)亞洲“火藥桶”

    一個地區如果經常成為戰爭導火索,就會被稱為“火藥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歐洲火藥桶——巴爾干半島。

    同為半島地形的朝鮮也有著類似屬性,歷史上多次成為重大戰爭的觸發地,所以被稱為“亞洲的巴爾干”或“亞洲火藥桶”。

    古代史上中日間多次戰爭起源于朝鮮半島,這在筆者的前文《對馬海峽的前世今生》(←點擊文字即可查看原文內容)中已有梳理,在此不作贅述。

    近代以后半島又多次成為重大戰爭發源地。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起于朝鮮;

    1904年日俄戰爭亦與半島有關;

    1950年的朝鮮戰爭險些點燃兩大陣營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將剛剛結束內戰急需重建的中國拖入對外戰爭。

    朝鮮半島確實不愧“亞洲火藥桶”的稱號。

    這主要是因為朝鮮半島重要的地理位置,它處于東北亞的十字路口,自古夾在中日之間,近代以后隨著俄羅斯深入東北亞和美國深入太平洋,半島便逐漸處于中日俄美四大國之間,身處四戰之地強鄰環伺。

    (圖)東北亞區域地圖

    前面說列強沒有打開朝鮮的國門原因之一就是半島的位置對西方列強不是很重要,現梳理了半島引發的戰爭又足見半島戰略位置的重要,這矛盾之處就能幫助我們看出半島地緣政治的尷尬。

    它既重要又不重要,商貿位置不是很重要,戰略位置卻極重要,這就決定了朝鮮半島地緣政治的尷尬處境——好事輪不到它,壞事總找上它。

    由于戰略位置重要自身實力又一直較弱,所以半島長期以來處于大國矛盾的交叉地帶。

    四周大國實力均衡時,半島則成為緩沖地帶,成為大國博弈的戰場;

    四周大國實力失衡,半島往往成為大國交鋒的戰場甚至被一方徹底吞并。

    從這一角度講,這個半島注定永無寧日。

    (三)大國博弈的戰場

    1.清日爭霸的戰場

    朝鮮長期以來是中國的附屬國,但一直保持很高的自由度。近代以后隨著西方的入侵和日本崛起,附屬國相繼脫離大清,以清為中心的宗藩體系逐漸崩潰。

    19世紀60年代大清開展洋務運動,幾乎同時日本開始明治維新,清日兩國國力的提升不可避免地導致兩國利益在夾在當中的朝鮮半島相撞。

    1871年,60余名琉球船民遇風暴漂流至臺灣,其中大多數被臺灣土著殺害。

    由于琉球長期以來向中日雙方稱臣,日本借機向大清發難,并派兵入侵臺灣,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專條》,除賠款外還給清政府挖了個暗坑,留下了日后吞并琉球的法理依據。

    大清由此意識到了日本的擴張野心,但礙于無力自保對琉球宗主權的捍衛一直很消極,坐視琉球(今日本沖繩縣)被日吞并。

    1875年,日本武力迫使朝鮮簽訂《江華條約》,開始了入侵朝鮮半島的步伐。

    雖同為藩屬國,朝鮮的地位比琉球要重要的多,琉球孤懸海外,朝鮮與中國接壤,如日本吞并朝鮮大清則會與虎狼為鄰,朝鮮將成為日本侵華的跳板,陸上可直指遼東進而威脅京津要害,海上亦可直攻直隸、山東,這些都是大清的要害,因此無論如何不能坐視日本吞并朝鮮。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叛亂士兵攻擊了日本使館,日本借此派兵1500人登陸朝鮮。

    由于琉球的前車之鑒,大清以宗主國身份派兵3000人入朝平叛,并反制日本的擴張企圖,自此拉開了清日兩國在朝鮮半島的對峙局面,直至1894年引發甲午中日戰爭,半島一直是清日爭霸的戰場。

    (圖)日本畫,甲午中日戰爭

    2.日俄爭霸的戰場

    甲午戰爭后日本徹底掃除清國勢力,企圖獨霸朝鮮并奪取遼東,這一擴張野心引起了俄國的不滿。

    此時俄國勢力早已進入中國東北,遼東和朝鮮早被俄國視為囊中之物,絕不允許日本搶先一步。

    為此俄國干涉日本將遼東歸還中國,還庇護朝鮮王室,制止了日本吞并朝鮮。

    甲午戰爭之后朝鮮王室及政府遷入俄國使館辦公長達一年,朝鮮史稱“俄館遷播”。

    吃到嘴里的肉被俄國奪了出來,自此日俄又在半島杠上了,直到日俄戰爭結束,朝鮮半島一直是日俄爭霸的戰場。

    (圖)日俄戰爭

    3.美蘇爭霸的戰場

    日俄戰爭后半島最終被日本吞并,直到二戰結束。

    戰后蘇軍控制了半島北部,美軍控制半島南部,雙方以北緯38度線為界。

    二戰戰火將息,冷戰陰云又起,半島又成了兩大陣營博弈的戰場。

    1950年更是爆發了冷戰中的熱戰——朝鮮戰爭,導致中美直接介入蘇聯間接介入。

    直到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朝鮮半島一直是美蘇爭霸的戰場。

    (圖)朝鮮戰爭

    (四)何去何從?

    位于四戰之地,夾在大國之間,朝鮮半島的生存之道就是夾縫求生,在大國之間“打太極”。

    因為他從來就沒有能力以自己的實力保衛自己,每當有一個國家威脅它,它一定要引入另一個國家制衡,永遠要在周邊大國間搖擺,時刻保持周邊大國對立而不沖突。可見半島的安全一直是走在鋼絲上的,玩好了就能夾縫求生,玩不好就萬劫不復。

    朝鮮明成皇后曾企圖另尋一條小國的生存出路,使朝鮮成為“遠東之瑞士,永久之中立國”,但這些努力都失敗了,半島所處的戰略位置是不可能容許它成為永久中立國的。

    1875年,日本打開朝鮮國們后,朝鮮將頭號威脅視為日本,此時朝鮮的政策就是依靠大清抵抗日本。

    1882年,清軍借壬午兵變進入朝鮮,從此在朝鮮駐軍不走了,企圖加強對朝鮮的控制并對朝鮮的內政施加影響,甚至在朝鮮取得了租界和領事裁判權。此時朝鮮又將大清視為最大的威脅,開始聯合日本驅逐大清。

    1894甲午戰爭之后,日本獨霸朝鮮。此時日本又成為朝鮮最大的威脅,朝鮮開始引入俄國勢力制衡日本。

    分析了朝鮮半島的戰略位置,梳理了朝鮮半島近代外交戰略的變化,我們發現朝鮮半島的生存之道就在于夾縫求生左右逢源,延續到現代這一手仍然是半島南北兩方都擅長的外交手腕。

    中蘇破裂期間朝鮮領導人就曾經跑到莫斯科大罵中國以要錢要物,后又跑到北京大講蘇聯的不是,再一次滿載而歸。

    同樣由于在中美間周旋的需要,韓國一度是美國盟友里對待中國最友好的國家,在中日矛盾中曾經多次站在中國一面。

    樸槿惠上任后致力于發展與中國的良好關系,這里面的邏輯和朝鮮近代以來的外交思想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依靠一方抵制另一方從來無法奢求可以憑借自己的實力保護自己。

    此時韓國最大的威脅來自朝鮮,依靠誰能夠抵制朝鮮的威脅,韓國在外交上就將倒向誰。

    一開始韓國政壇顯然認為依靠美國是抵制朝鮮的唯一選擇,樸槿惠上臺以后,認為中國對朝鮮有很大的影響力,企圖依靠中國來阻止朝鮮的核進程,這才有了前幾年中韓關系的蜜月期。

    而事實證明樸槿惠所期待的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并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朝鮮不顧中國的反對和勸阻,多次試射導彈,搞核試驗,將中國的外交處境逼入尷尬的境地,一次次在外交上給中國挖坑,一次次為美韓部署薩德提供充分的借口。

    金正恩上臺后中朝領導人從未會面,中朝關系趨于冷淡,中國也不愿背上“管束朝鮮”這口鍋。

    此時依靠中國阻止朝鮮核進程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一天朝鮮真的攻擊韓國,誰最有可能真的為韓國出頭呢?

    也許美國不一定會,但俄羅斯和中國一定不會。

    由于韓國的地緣政治特點,在中美之間“不選邊站”是不可能的,韓國除了全面倒向美國并沒有更好的選擇,因此即便部署薩德對韓國弊大于利,但只要是美國想要的,韓國就一定要做到。

    近代以來韓國的地緣政治決定了韓國的外交政策一定要避免其獨自應對危機,一定要時時依附一個大國。

    如果不能是中俄,那就只能是美國。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林雪松

    • 發表于 2017-03-17 00:00
    • 閱讀 ( 959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