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清明時節話河鲀,至毒耶?至美也!

    作為“大吃貨國”的子民,大年小節的,往往與美食脫不開干系,清明節也不例外。除了祭掃先人、出游踏青、插柳植樹等最主要的習俗,特色的美食也不少,之前日報的文章《【清明節】全國各地有什么關于吃的習俗?》對此進行了一番介紹。而有一種頗具傳奇色彩的食材,在我國也往往被人和清明聯系在一起,那就是河鲀。


    清明時節,河鲀當是時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北宋詩人蘇軾的這首《惠崇春江晚景》,是他生活在常州(今江蘇省南部)時所寫。古人所說的“河豚魚”,現在被稱為河鲀,以便與哺乳動物河豚區分。恰如大文豪蘇東坡所描述的,每到清明節時分,河鲀便會出現在沿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水產市場上。

    我國古人食用河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古代文字記載中對河鲀的稱謂五花八門,有鮧、赤鮭、鯸鮐、嗔魚、鲃魚等,到宋代逐漸統一為“河豚”。歷代詩詞中對河鲀的贊譽也數不勝數,例如“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女兒浦口山堆髻,一擁河豚千百尾”、“聽說河豚新入市,蔞蒿荻筍急須拈”、“出網河豚美更肥”、“似聞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歲暮何堪再惆悵,且持卮酒食河豚”等等。

    河鲀是鲀科魚類的統稱,有一百多種,絕大多數生活在溫帶、熱帶的近海底層,少數種類生活在江河里。每年春季,許多種類的河鲀都游到江河入海口的海岸產卵,還有一些逆流而上,在河流里產卵,幼魚在淡水中生長一段時間后再回到海中。我國江南一帶俗稱的“鲃魚”,一般就是指暗紋東方鲀生活在淡水中的幼魚。

    正因為河鲀有在春季游到海岸或江河里產卵的習性,在古代又沒有食物保鮮技術,河鲀就成了一道春季的時令美食,還有“過清明而不得食”等說法。而在現代,由于捕撈業、養殖業的發展,河鲀早已成了一年四季皆可得見的食材。

    毒性驚人,拼死吃河鲀

    河鲀有“揚子江中第一鮮”、“江東四美”的美名,卻是一類常有劇毒的魚類。如果處理不當,享用河鲀美味的后果可能就是一命嗚呼。

    宋代詩人梅堯臣曾在《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寫道:“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宋人沈括則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吳人嗜河豚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

    河鲀的毒性來自于它們體內所含的毒素,主要是河鲀毒素,有時還有藍藻毒素、雪卡毒素等。河鲀毒素是一種小分子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強的神經毒素之一,毒性是氰化物的1200倍,約20-30毫克就能殺死一個成年人。河鲀毒素性質非常穩定,普通烹飪過程中的清洗、加工、烹調方法,或者曬干、長時間蒸煮、鹽腌、醋泡等處理,都無法將河鲀毒素破壞。

    河鲀毒素中毒發病很急,癥狀嚴重,一般進食后半小時至4小時左右發病。主要中毒癥狀表現為:初期面部潮紅、頭痛,先出現消化道癥狀,繼而感覺神經麻痹、口齒不清、呼吸困難,然后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如四肢肌肉無力、身體搖擺、運動艱難、眼瞼下垂,甚至因全身麻木而癱瘓。中毒嚴重者可因血壓下降、心律失常、呼吸困難及傳導阻滯、昏迷,以至呼吸和循環衰竭而死亡。

    目前針對河鲀毒素還沒有特效的解毒劑,幸而不會長期留在體內。因此一旦發現中毒,應盡快去醫院,用催吐、洗胃的方式去除毒素,再采用綜合對癥措施治療,緩解中毒癥狀,待毒素代謝、排出后,患者就可康復。

    河鲀體內毒素的積累和分布因不同季節和部位而異,不同品種河鲀體內的毒素分布也有差異,通常毒性從大到小依次為卵巢、脾、肝、血、眼、鰓耙、皮膚、精巢,肌肉中一般不含毒素,生殖季節的雌魚是毒性最強的。河鲀必須現宰,快速利落地去除內臟,如果不慎弄破了內臟,或河鲀已經死亡一段時間,血液中的毒素就會滲入肌肉里。

    河鲀的美味讓人欲罷不能,毒性卻又叫人退避三舍。在日本,有極其嚴格的河鲀廚師資格認證考試,只有通過考試取得資格證的廚師才可以購買和處理河鲀。在我國,過去的飯店有傳統,河鲀菜肴端上來,廚師先吃一口,然后食客再下箸。

    淡水養殖,美味又安全

    雖然河鲀有劇毒,但其極致的鮮美卻讓古往今來的饕客們欲罷不能。一個好消息是,與令人膽寒的野生河鲀不同,人工養殖的河鲀是低毒甚至接近無毒的,可以放心食用。河鲀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蛋白質高、營養豐富,素來深受古今中外的食客們鐘愛。現在有了人工養殖技術,享受河鲀珍饈再也不必擔驚受怕、賭上性命了。

    河鲀體內的毒素是由細菌產生的,除了河鲀,銅鑄熟若蟹、花紋愛潔蟹、多棘槭海星、藍環章魚、橡子織紋螺、芋螺、漬蠑螈等多種動物體內也可能含有河鲀毒素。這些毒素被河鲀用來“防身”,那些對河鲀毒素沒有抗性的捕食者,只好對它們敬而遠之。

    河鲀的毒性來源目前還沒有被研究透徹,主流的觀點是大部分來自食物,小部分來自共生細菌的合成。

    河鲀的食性雜,小魚、蝦、蟹、貝類、藻類等都在它們的食譜上,能產生毒素的細菌被小動物攝食,小動物又被河鲀捕食,細菌及細菌產生的毒素就通過食物鏈進入河鲀體內。

    除了通過食物來獲取生產毒素的細菌,河鲀還能通過“內共生”的方式,把細菌“豢養”在自己的細胞中,并傳遞給子孫后代。1998年,有日本科學家取野生河鲀體內的成熟卵細胞,進行人工授精后培養,發現孵化過程中,胚胎中的河鲀毒素含量不斷增加。

    初步了解河鲀毒素的來源,人們就可以通過人工養殖來降低河鲀的毒性。目前河鲀養殖分淡水養殖和海水養殖兩種,養殖的種類主要是暗紋東方鲀和紅鰭東方鲀。淡水養殖的河鲀,體內只有痕量毒素,相當于無毒,全身各個部位都可以放心食用;海水養殖的河鲀,則通過嚴格控制飼料來降低毒性,屬于低毒,一般還是只吃肌肉,不吃內臟。我國人工養殖河鲀產業已經具備相當規模,除供應國內市場,還大量出口到日本等國。

    • 發表于 2017-04-03 00:00
    • 閱讀 ( 66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