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只想安靜地做個美男子。”這句話雖然有一定的玩笑成分,但是也表明大家大家對于男性的要求不再強調能說會道、風趣幽默,似乎又回到了安靜而美的要求上。

安靜而美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要求的,只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似乎表明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今流行文化有了交集。
既然安靜的美男子現在又有了市場,受到美眉們的喜愛,那我們如何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呢?
當然是向古人學學咯。那古代的安靜美男子是什么樣子的呢?
2700多年前的中國北方,就對這種安靜的美男子贊美了無數次,《詩經·衛風·淇奧》里的那位男主角,就是安靜美男子的典范。
《詩經·衛風·淇奧》
原文: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 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瑩,會弁如星。瑟兮僴兮。赫 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翻譯:看那淇水彎彎岸,碧綠竹林片片連。高雅先生是君子,學問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態莊重胸懷廣,地位顯赫很威嚴。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見難忘記心田。
看那淇水彎彎岸,綠竹裊娜連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美麗良玉垂耳邊,寶石鑲帽如星閃。神態莊重胸懷廣,地位顯赫更威嚴。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見難忘記心田。
看那淇水彎彎岸,綠竹蔥蘢連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銅器般見精堅,玉禮器般見莊嚴。寬宏大量真曠達,倚靠車耳馳向前,談吐幽默真風趣,開個玩笑人不怨
歌的一開頭就唱起來:淇水彎彎,翠竹連綿。竹子跟美男子有啥關系?別急,這是在醞釀氣氛,醞釀一種安寧美好的氣氛。一條優美碧綠的河流,靜靜地流淌,在幽深的河灣處,叢生著青翠挺拔的竹林。竹林的靜謐與修長,都讓人聯想到美男子沉穩的氣質和頎長的身材。
在河灣竹林的襯托下,2700百多年前那位安靜的美男子出場了。“有匪君子”,這位全身上下帥得掉渣,連頭發都充滿風度的男子,用什么形容他好呢?接下來,產生了中國文化史上最經典的用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這是說他的品質、學問、風度就像切割打磨過的玉石,好比雕琢磨礪過的象牙,堅硬、細密、扎實而純粹。
此外,玉石、象牙等寶物,還會讓人想到美男子渾身上下散發出來的骨感美、硬朗美、沉靜美以及光澤美。當我們今天運用“切磋”“琢磨”這些司空見慣的詞匯時,有幾個能想到它們和安靜的美男子有關系?
這位美男子的耳朵上還垂著晶瑩剔透的貝玉,鹿皮帽子上佩戴的是閃亮如星辰的美石,這珠光寶氣的行頭,擱如今,會讓人以為是珠寶展覽會上的男超模呢!
然后就是濃濃的重金屬口味,“如金如錫,如圭如璧”,這位帥哥硬氣文雅,如同陶冶過的金,鍛煉過的錫,像玉圭,又如玉璧。無論是形體顯示的,抑或是著裝所表露的,甚至是內心所散發的,這個美男子都和珠寶玉石、金屬骨器密不可分,可以說,由內而外,充滿骨感美。
當然,安靜的美男子并非一個陰柔之人,他具備男子漢所要求的一切品質——堅韌、威嚴、寬和而大度,“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此外,安靜的美男子也絕對不是很悶的呆瓜。事實上,他很幽默,愛開玩笑,但都點到為止,絕對不過分損人,“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那么,這位安靜的美男子是誰呢?那彎彎的河流,那滿眼青翠的竹子,跟他有啥關系呢?
贊美安靜美男子之前的那彎彎的河流,那濃密的翠竹,絕對不是一時興起,隨口而來的,它就是美男子在2700多年前建的園林,據說當年有20多里長的竹海。歌曲的開頭,唱的就是美男子的家。
誰有這么大能耐建一片20里長的竹林花園呢?答案可以從權威的《毛詩序》里找。《毛詩序》說:“《淇奧》,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聽其規諫,以禮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詩也。”從中可知,講的是衛國的衛武公。按照這種理解,衛武公確實是個安靜的美男子,有文采,又有才干,為人還謙虛、不囂張,能聽取各種意見,以禮節約束自己的言行,這樣安靜的美男子,看著也是醉了。
美男子不僅安靜、有才,而且還長壽,最要緊的是,他能長期堅持謙虛的美德,一直以安靜的美男子標準來要求自己。據說,帥哥95歲的時候,還向衛國發布通告稱,別看我離一百歲只差5歲了,你們就什么都哄我開心,有什么意見還是得大膽提出來,別講什么面子。
這位美男子在品德修養方面永無止歇,自己安靜,卻從不要求別人安靜。自己話不多,卻主張別人多說話。
衛武公上馬車的時候,也要求衛士們的嘴巴別閑著,要向他提意見,“在輿有旅賁之規”;哪怕工作了一天,晚上即將就寢時,他也要向服侍他的侍衛征求批評意見,“居寢有褻御之箴”。看來一天到晚,除了睡覺,他總是無休止地聽取別人的意見,以增強自己的修養。這些事記載在《國語》里。
但你別以為美男子只是安靜地修養而已,他的安靜,是為了能做大事,能開創歷史新局面。實際上,就是衛武公這個安靜的美男子開創了周朝的新局面。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西周首都,殺死周幽王,在這個關鍵的歷史轉折時刻,衛武公并不滿足于待在歷史舞臺一個安靜的角落,不再只在自家深邃幽靜的竹林里徜徉,而是率兵勤王,擊退犬戎,然后協助周平王把國都向東遷到洛陽,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進入東周時期。
可見,衛武公的靜,是智慧謀略的一種蓄勢狀態,一種待發狀態,即所謂“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不是做一個傻傻的美男子。為靜而靜,是一種沒有生機的死寂;為動而靜,是一種充滿生機的寧靜。人的品德修行其實和物理學原理一般,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
當然有正面的例子就一定會有反面的例子,就給大家看一個反面的例子。
安靜的美男子,在《詩經》里很受尊崇,在中國傳統社會亦如此,而獵人型的熱烈男子,卻似乎不怎么招待見。
有這么一位不安靜的美男子,他是鄭莊公的胞弟共叔段。共叔段是一位長相英俊、熱情奔放的男子,他愛運動、好狩獵,是雄性美的極品。
《詩經·叔于田》里就寫到他的英俊。傳聞他所住的街區沒什么人,不是真的沒人,而是能和他相比的沒幾個,“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這里的“叔”,不是大叔,而是老三的意思。
這位帥三哥充滿著陽光美、動態美,《詩經·大叔于田》就提到,這位帥帥的三哥,駕著四駕馬車,沖進草叢的深處,赤手空拳和猛獸格斗,把老虎豹子都打趴下了,然后獻給他的君王哥哥,“袒裼暴虎,獻于公所”。
這么一位充滿戰斗力的衛國好男兒,不能安靜地做一名美男子,和母親武姜合伙要推翻哥哥鄭莊公,最后失敗遭驅逐。這個火一樣的男子,得到悲劇的下場。古人認為他的不安靜,是一個反面教材,孔穎達就認為這一系列的描寫就是諷刺他的“負才恃眾”。
其實,詩經的《叔于田》和《大叔于田》是歌頌一名勇敢神武的貴族獵人,和諷刺半毛錢關系都沒有,只是后人解讀歪了。這也說明先秦的風俗,不只是喜歡安靜的美男子,也喜歡動態的美男子,動靜得宜,各有所愛。
當然現代社會也是包容并蓄對安靜的美男子予以欣賞,對動態的美男子也很喜歡啊!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