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與火之歌》中一出場就是奈德史塔克用巨劍“寒冰”處決逃跑的烏鴉,這把巨大的瓦雷利亞鋼劍在砍下奈德自己的頭后,被改鑄為兩柄長劍“守誓劍”和“寡婦之嚎”。書中這么描述寒冰劍:“寒冰是一柄巨劍,身寬過掌,立起來比羅柏·史塔克還高。其瓦雷利亞鋼鍛造而成的劍刃暗如黑煙。”這個描述非常符合歐洲雙手巨劍的特征。


▲奈德史塔克的寒冰巨劍
在《冰與火之歌》小說里,一共出現了大約5把巨劍:史塔克家族的寒冰劍;戴恩家族“拂曉神劍”亞瑟執有的隕鐵鍛造的黎明劍;龍母家族曾擁有至今下落不明的瓦雷利亞鋼黑火劍;屬于蘭尼斯特家族的瓦雷利亞鋼光嘯劍;被胖子山姆偷走的他自己家族的瓦雷利亞鋼碎心劍。這5把劍都用了異國的瓦雷利亞鋼或隕鐵,長度將近一人長用雙手才能舞動。那么它們的原型真正的歐洲雙手巨劍真得有那么巨大嗎?

▲胖子山姆偷走父親的碎心劍
歐洲雙手巨劍在15和16世紀是非常專業和高效的步戰武器,尺寸比較大。長度大致從150至175厘米左右。再大尺寸的巨劍就是禮儀用劍而失去了實戰的意義。盡管體型長大,但是巨劍并不像它看起來那么重。實戰的雙手巨劍重量在5至8磅左右,大約是2.3至3.6公斤,這個重量體力中等以上的成年男子都可以駕馭。



與傳統長劍相比較,雙手巨劍是文藝復興時代風格的武器而不是中世紀風格武器。在1500至1600年德國和瑞士稱雙手劍為“Doppleh?nder”意思是“雙手”,在英國雙手巨劍被稱為“屠宰劍”或者“戰劍”。意大利歷史學家記載,在戰斗中瑞士的巨劍兵一劍揮出經常有數支長矛被斬斷。

▲巨劍傭兵領用雙倍薪水
從15世紀開始,巨劍的十字架形護手變得很長,并且在護手一側或兩側加了鋼制的護手環。在16世紀,典型的意大利式雙手巨劍外形比較傳統,但是德國式的雙手巨劍變化就比較多,甚至出現波浪狀并稱之為“焰形劍”的曲線劍身。巨劍劍身在靠近護手處有一段不開刃以方便使用者在近戰中握執進行刺擊。為了保護握劍身的手,在無刃劍身的上部會焊接兩個小三角形護手被稱之為“錨爪”。雙手長劍的劍柄往往是復合材料,長大的十字形護手經常超過12英寸(30厘米),身上的錨爪護手一般長4至8英寸(10至20厘米)。錨爪護手有效地加強了對手部的保護,也增加了磕掛對方武器的效果,對防守和進攻都非常有利。

▲抓住劍身無刃處的刺擊動作

到了16世紀,由于鎧甲已經非常精良,巨劍的傷害力被打了折扣,往往巨劍的突擊變成了膠著的纏斗。同時巨劍的攻擊需要較大空間,也影響了后面長矛兵的陣列。這樣的情況下,經常會形成作戰陣線的擁擠和混亂影響方陣的協調和效率。所以在16世紀末期,巨劍漸漸退出戰斗前沿,成為后衛兵器或者儀仗兵器。

總之,標準的雙手巨劍就是這個形象。而當時的一些土豪還會使用當時少見的大馬士革鋼來制造自己的雙手巨劍,這也許就是《冰與火之歌》里瓦雷利亞鋼巨劍的靈感來源。不過,《冰與火之歌》里的巨劍的尺寸明顯是依仗兵器,而非實戰巨劍了。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鳳翅金盔,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