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總有些人喜歡開“地圖炮”?

    清明小長假結束了,小伙伴們都去哪里浪了?

    旅游嘛,無非是感受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吃吃喝喝慢慢走,換個地方發發呆。

    作為千年宅女的B姐終于出門見見世面了,訂了去上海的機票,愉快地玩耍了幾天。

    “什么?你去上海玩了?你不知道上海人很排外,歧視外地人的嗎?他們刻薄、小氣、自大,相處起來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好友S君忍不住開啟了吐槽模式。

    當然,身為從小在帝都長大的南方人,B姐深刻地感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地圖炮”,對于這樣的地域歧視早已習慣了。

    -“你們廣東人是不是什么都吃啊?煲仔飯、老婆餅、人頭飯...”

    -“你們北撈是不是經常不洗澡的?”

    -“就是你們這些外地人占了我們的資源!”

    對對對,到哪兒我都是個“外地人”。

    除此之外,當然還少不了日常的“撕逼”大戰。比如:

    # 豆腐腦是甜的還是咸的 #

    # 粽子是甜餡兒還是肉餡兒 #

    # 番茄炒蛋到底加不加糖 #

    這明明都是些“關你屁事”“關我屁事”的問題,為什么會上升到“地域歧視”的層面?一定要拉開陣營,分出個對錯?

    01.

    地域歧視是一種環境壓力,若有若無卻又無處不在。

    網絡上但凡是個涉及地域歧視的帖子,河南人必定躺著也中槍。

    當然,被“區別對待”的不僅僅是河南人,長期以來,北京人、上海人、廣東人、東北人都被扣上了各種偏見的帽子。

    - 北京人橫

    - 上海人小氣

    - 廣東人什么都吃

    - 東北人都是黑社會

    地域歧視是中國特色現象嗎?非也。外國人也具有極強的地域情結。

    - 美國的南北、各個州之間互相調侃諷刺,比如有的州被稱為“牛仔、鄉巴佬”。

    - 英國更是如此,蘇格蘭人和威爾士人相互合不來,但他們都覺得愛爾蘭人是“吝嗇鬼,養豬的鄉下人”。

    所以,地域歧視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是難以完全避免的。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視鏈的存在。

    02.

    對外:存在“社會刻板印象” — 被泛化的負面評價。

    什么是“社會刻板印象”?

    “對某一類人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通常是帶有負面色彩的評價。并以此作為參照框架,主觀認為這類人的所有成員都符合這種看法。”

    例如:

    - 你是“處女座”的?怪不得呢,處女座的人都很潔癖的!

    - 那些喜歡動漫和二次元的人看起來都好幼稚,特別宅!

    - 程序員是不是都是呆呆的物種,很geek相處起來很無趣。

    你看,我們習慣了用標簽化的描述來形容自己或是他人,而這也逐漸形成了社會刻板印象。

    我們往往會通過這類描述來對某個我們不熟悉的社會團體進行最簡單的認識,雖然有利于對某一群體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產生偏差,造成“先入為主”的成見。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便捷。畢竟,#豆腐腦咸甜之爭#在新浪微博熱門話題關注度曾一度超過了#建黨偉業#,引來幾十萬網友圍觀。

    不同的群體會形成不同的社會記憶,這種記憶會通過笑話、誤解、謠言等口述記憶得以保存和表現。

    比如:

    “來自莆田的是騙子...來自河南的偷井蓋...來自東莞的是小姐...來自臺灣的是臺獨...來自東北的會打架...來自廣東的什么都吃...來自上海的罵人很厲害...來自內蒙古的還騎馬上學...來自貴州的都是人販子...來自重慶的頓頓吃火鍋...來自泰國的美女都是人妖...”

    ↑ 段子看看就好,不代表作者觀點,認真你就輸了,就醬(攤手.jpg

    在信息時代,人們特別容易喪失自主思考和判斷能力,對許多事物往往缺乏獨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斷,從而形成從眾心理和集體無意識現象。

    而這些段子的傳播性極高,又會加深人們已經形成的偏見。媒體在新聞報道時選擇性的強調地域背景,同樣會助長刻板印象的形成。

    03.

    對內:強化“社會認同” — “我們”與“他們”是有差別的。

    什么是“社會認同”?

    “一個群體內的每個成員對于其周圍事件或問題現象有著共同的認識與評價。”

    人們經常依靠其他人的行為來決定自己應該怎么做,樂于參照周圍相似的人的行為。

    比如:經典的“電梯從眾實驗”。

    當你進入電梯后,發現所有人都是背朝電梯門時,你會有怎樣的反應?(有興趣可以搜索“心理學實驗系列:電梯實驗你會上當嗎?”哈哈哈,真的是看一次笑一次)

    又比如:當微博上出現口水戰時,必然會出現至少兩方陣營進行罵戰,用各種論證來證明己方是正確的。然后便是一窩蜂的狂贊頂,不亦樂乎。

    當大家都以相同的方式去思考時,沒有誰會太認真。

    人們只需要一點點借口就可以形成群體,并開始歧視不屬于這個群體的其他人。

    所以無論是“地圖炮”還是“地域歧視”現象,其實都體現了人群對社會認同的渴求。

    人們通過不斷強調“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差別,來強化自我認同。

    因為在人們心中,并沒有一個進行自我認同的“標準”。沒有標準就無所謂“認同”,但是缺乏對自身的認同又會讓人失去“安全感”。

    在缺乏標準的前提下,只好去和別人比較,從中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而恰恰是這種比較,能夠給他們帶來滿滿的優越感:我們是很棒棒的呢!

    04.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偏見是一種負面態度,歧視是一種負面行為。By. 戴維 · 邁爾斯

    正如社會心理學家邁爾斯所說,偏見是一種負面的態度,會讓你對某件事產生負面的評價和看法。

    一旦升級到歧視的層面,就會通過一系列的行為表現出來。包括:排外、罵戰、言語甚至身體攻擊、面臨人際關系危機、找工作碰壁等等,這會給當事人帶來身心的雙重打擊。

    這讓我想起黑格爾曾經講過的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死囚押赴刑場,圍觀有個老太太突然冒出一句:“他那金色頭發多迷人!”

    年輕人聽后,深鞠一躬含淚說:“周圍若多一些像您這樣的人,我也許不會有今天。”

    假如一個人老是生活在指責、緊張、鄙夷中,往往會自甘平庸,心理變態,仇視社會。一句飽含愛心的話,則可能引導他走向人生正途。

    B姐是個不太喜歡跟人爭辯的人,所以每當有“撕逼”大戰時,都習慣默默地觀戰。

    遇到分歧時,我總是會想起伏爾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不要在不了解的時候妄下結論,多一些理解,世界上會少很多隔閡。

    嗯,腦子是個好東西

    希望每個人都有:)

    (作者:B姐)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巴別心理所

    有趣的心理學社區。帶你深入發掘自我,審視自己的人生。

    • 發表于 2017-04-05 00:00
    • 閱讀 ( 102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