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紀念楊潔導演:86版《西游記》,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本文由小帥影院劇透社原創! 

    楊潔導演去世了。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我還在北影節刷片。

    波米給我發了一個六小齡童老師的微博,這天的北京又蓋上了層散不去的陰霾。

    六小齡童還發出了若干張自己和楊潔導演的合影。

    楊潔導演是1929年生人,就在前幾天,還剛度過了自己88歲的生日,沒想到如今就已經天人兩隔,世事無常。

    由楊潔導演,六小齡童等人主演的86版《西游記》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我想很少有人沒看過,甚至都不止一遍的看過。

    尤其是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西游記》就是成長年代的重要陪伴。

    趁此機會,我們回顧一下這部收視率曾達到89.4%,被重播超過3000多次的經典:央視86版西游記。

    據說這部電視劇的拍攝動機,是1978年日本拍了一部《西游記》,急壞了當時的國人——我們國家的古典名著,怎么讓鄰居給先拍了?

    所以,當時中央臺拍《西游記》,可以說是領著“政治任務”的,而臨危受命的,就是導演楊潔。

    (1978年日版西游記)

    可命令有了,裝備卻沒跟上。
    從開拍到殺青,西游劇組一直都只有一臺老式的300P攝影機,種種原因造成這個問題從沒得到解決。


    那時候可沒什么升降機,滑軌這種東西,想要拍從上而下的俯拍鏡頭,只能把攝影師綁在椅子上,慢慢用繩子吊下來。

    還記得在《三打白骨精》的段落里,有個情節是孫悟空被唐僧念緊箍咒,捂著頭原地打轉。
    拍攝的時候,楊潔導演讓六小齡童順時針轉,攝像師扛著機器逆時針轉,從而拍出了暈眩的效果。

    后來楊潔導演回憶:
    她帶著拍完的西游記去日本考察,日本同行問她,看你們的《西游記》機位有很多角度,你們一共有多少臺攝影機呢?
    在得到只有一臺的答復后,日本同行根本不敢相信。
    而經費不足、條件艱苦,當然不止體現在攝影機上。

    《西游記》是個幻想題材,需要大量“騰云駕霧”和特效處理。
    為此,劇組派了導演楊潔和攝像師王崇秋到香港學習怎么吊威亞。

    因為時間有限,他們只簡單地看了幾天,就回來照貓畫虎,邊實踐邊自己琢磨和完善技術。

    因為經費有限,吊威亞的鋼絲長期使用磨損嚴重也舍不得換,結果就很容易發生意外。
    有一次,沙僧的扮演者閆懷禮在吊威亞時鋼絲斷裂,直接砸到了在下面仰拍的攝影師王崇秋身上,王崇秋當場昏死過去。

    而吊威亞最多的六小齡童老師也沒逃過此劫,以至于劇組里只要吊威亞沒出過事的演員都得“好好慶祝”一番。

    還有那些孫悟空閃轉騰挪的變化法術,又是怎么拍的呢?

    當年,央視從美國進口了一臺當時最先進的“藍幕摳圖”特效機,ADO。
    《西游記》里“除妖烏雞國”段落孫悟空變成小猴子的戲份就是它的功勞。

    可劇組發現,特效機出來的角色都和紙片一樣,不是立體的,這是怎么回事?
    原來和特效機配套的,有一款軟件,他們沒買。這款軟件要5萬美元,這對缺少經費的劇組來說,無疑是天價了。
    所以最終《西游記》留給我們的,就是這些現在看起來極為粗糙,但在回憶中依然神奇的“紙片人”。

    拍攝中的困難,幾乎讓每個成員都吃盡了苦頭。

    我們熟悉的片尾曲中出現的那個瀑布場景,唐僧師徒四人在拍攝時差點從那滑下去。

    因為只有一臺攝像機,所以劇組的進度非常緩慢。
    碰到夏天,帶著一身道具的孫悟空或豬八戒,汗流浹背,卻不能把道具脫下。

    唐僧的坐騎是白龍馬,但劇組找不到白馬,只能用一匹黑馬刷上一層白漆代替。
    結果,白龍馬每次到水里,不是蛟龍入海,而是由白返黑——從河里站起來,又是一匹黑馬。

    就這樣,工作人員“戰勝自我”,艱難挺過了前15集的拍攝。
    這時候卻發生了很大的意外,央視覺得拍這么多就足夠了,于是要求劇組結束拍攝,直接收尾。

    為了能完成自己的作品,楊潔導演反復與央視領導爭取,最終得到的結果是——如果你們能自己爭取到貸款繼續拍可以,但錢,你們自己想辦法。


    (西游劇組與央視的關系,就像這幾根小小的細線,互相牽扯,復雜多變)

    這時候,《西游記》劇組的制片副主任李鴻昌找來鐵道部十一工程局幫忙,爭取來了300萬元拍攝資金,讓這部作品得以延續。


    楊潔導演為了表彰李鴻昌的貢獻,讓他演了一個重要角色:蜈蚣精。


    多才多藝的李鴻昌,只是當時諸多德才兼備好演員中的一個。在那個艱苦環境下,大家都貢獻了自己最大的能量。


    《西游記》是個“群戲”非常多的故事,可上哪去找那么多演員呢?

    演員好找,可給不起那么多錢。
    沒辦法,劇組幾乎每個演員都得“身兼數職”,一會扮神仙,一會又成了牛鬼蛇神。

    唐僧的扮演者之一徐少華,算是其中演的角色比較少的,一共三個:唐僧,唐僧的爸爸陳光蕊,東海龍王。

    另一個唐僧的扮演者遲重瑞,演過四個角色:唐僧,井龍王、天庭文臣、沙僧(《傳藝玉華洲》)。

    飾演沙僧的閆懷禮老師則更是學會了“七十二變絕技”一般,一口氣扮演了太上老君,千里眼,西海龍王等近十個角色。

    還有馬德華老師,就像那個會三十六變的豬八戒,一人分飾包括天蓬元帥,強盜,高昌國使臣等14個角色。

    至于大師兄,“齊天大圣”六小齡童就更厲害了,包括長安茶客,總鉆風,白無常以及道士等17個角色都是他演的。


    這么拼命,演員們豈不是能賺不少錢么?

    當時的劇組可不像現在。
    沒有助理,沒有保姆車,更不會有什么特別優待,“耍大牌”這種事還是個科幻用語。
    就算是“神通廣大”的孫大圣,六小齡童,在完成拍攝后,也得和其他工作人員一起把幾車皮的設備工具搬回倉庫。

    劇組每頓飯的標準是5毛錢。到廣州這些改革開放前沿地區拍戲,一碗餃子2塊5,才6個,男生根本吃不飽,導演自己掏錢給工作人員吃飯。

    當時六小齡童作為當之無愧的頭號男主,演一集的報酬是80元。

    在“傻白甜”和“小鮮肉”充斥的屏幕,在用替身甚至摳圖就能“主演”一部電視劇并輕松拿下億元片酬的年代——
    也許已經很難想象從1982到1986,是什么力量支撐著這些人拍完了一部作品了吧。

    2013年,導演楊潔出了一本回憶錄,叫《敢問路在何方》。

    書里有這樣一段話:

    “時間久了,一切都在前進。現在的事物變化太大,大得我都覺得跟不上它了。電視特技的變化,讓人眼花繚亂;電視劇的資金投入,成千上萬元。

    現在的價值觀也完全不同了——金錢至上,名利第一。引導人們積極性的是金錢。

    在如今人們的眼里,我們那個時代的人也許都是‘傻帽’。除去幾位主演得到了他們辛苦付出后的回報以外,其他人雖辛勤勞動,卻默默無聞。”

    她說,時隔30年之后,她之所以愿意把拍攝《西游記》的艱苦經歷寫下來,就是希望告訴人們,曾經有那樣一些人,是這樣工作的。

    “你認真演戲,觀眾們就會認真對你。”

    我想,這也是我們今天還在紀念楊潔老師,繼續講那個早已遠去的時代,那個《西游記》臺前幕后故事的意義吧。

    • 發表于 2017-04-17 00:00
    • 閱讀 ( 85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