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吃貨,蝌蚪君一直對“雞翅膀不能吃”的各種說法不能釋懷。最早的莫過于老輩們常說的“雞翅膀吃多了就飛走了”,這種當然是一笑了之。可近年來,配合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雞翅膀不能吃的說法又演繹出新版本,句句看似有理有據,可信度足以秒殺大媽啊。

曾幾何時,雞翅膀就成為了吃貨們的夢想。
同事版:
最近,女同事剛查出子宮位置長了巧克力瘤(應為巧克力囊腫———編者注)(居然都有編!者!注!),瘤內積滿血,血呈深黑色。滿以為割了之后會完全康復,殊不知短短幾個月間又再復發,立即向婦科醫生求診。醫生隨即問她是否常吃雞翅膀,同事感到十分愕然:為什么醫生會知道?原來給雞打激素注射部位通常在雞翅膀或雞頸,所以常吃雞翅膀再加上女性荷爾蒙分泌影響,會使愛吃雞翅膀的女士們特別容易患上子宮部位的腫瘤。
明星版:
原來雞的激素或抗生素,注射部位通常在雞翅膀、雞頸位,而雞腳則會囤積抗生素,故此常吃雞翅膀或雞腳,再加上女性荷爾蒙分泌影響,令愛吃雞翅膀或雞腳凍的女士們特別容易患上子宮部位的腫瘤。

食品專業本科生版:
記得學醫的老師曾經告訴我 雞從小到大打過的激素之類不會完全代謝掉 一般會在肢體末端累積就是雞翅尖。
坊間版:
雞的淋巴都集中在雞翅尖,所以里面有很多毒素,甚至有致癌物質,常吃的話對身體很不好。而且有些人通過雞翅尖給雞注射激素,催促雞成長,這些激素也會殘留在雞翅尖。
無怪乎有人發出吶喊:雞翅膀不能吃、雞腿不能吃、雞什么都不能吃!這讓雞多為難啊?以后怎么在家禽中混啊?阿貓阿狗鴨啊鵝啊怎么看雞啊?(不過專家說了,還可以吃板藍根啊!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
好吧,為了女生、孕婦、孩子以及吃貨的健康,咱們今天再八一八傳說中“五毒俱全”的雞翅膀。
誤區一:給雞翅膀打激素?
“肉雞注射激素”的言論并不新鮮:三歲女童吃含激素雞肉致卵巢囊腫、某快餐店養殖場驚現六個翅膀的畸形雞……雖然內容不同,但駭人聽聞的程度節節攀升。

網傳的多翅雞
肉雞被疑注射激素,主要因為肉雞的出欄周期很短,只有40多天。但其實這個速度在世界上屬于正常水平。目前世界商品肉雞大部分在42至48日齡出欄,最常見的是在45日齡左右。“速生雞”的秘密是什么?專家告訴你,肉雞生長快的原因并非激素而是靠育種。
農業部家禽研究所監督檢測中心高玉時主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完全是育種的結果,從幾萬只雞中選擇一只留種,長期積累,才有了現在的生長速度。”他表示,生長速度較快的白羽肉雞是從國外引進的品種,在口味上肯定是與傳統的家養土雞口味有所不同,但這僅僅是口味的選擇問題,并不涉及食品安全問題。
有如此高效的生長性能,激素已經變得沒有必要了。許多實驗也顯示添加乙烯雌酚等激素物質并不能對雞產生什么神奇的催熟效果,甚至會對雞的心血管、肝臟等機能產生副作用,很容易造成死亡。如今絕大部分養殖者也持這一觀點。肉雞本來就是敏感脆弱、容易死亡的動物,給集約化養殖的集群飼喂同一種含激素飼料很容易出現大批雞同時死亡的慘狀,得不償失;更不用提激素價格不菲,飼喂、注射、皮下包埋等操作起來也很麻煩。
另外,臨床醫學博士徐蘊蕓也辟謠稱:養雞根本不用打激素,而且,現代女性有90%會在一生中某些時候患有子宮肌瘤,但這不是大問題,如果沒癥狀、不太大,惡變率非常低,可以不處理。
這個說法也得到了科學松鼠會成員、美國普度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云無心的支持,給雞打激素本來就莫須有,所以雞翅雞爪致子宮癌的問題完全不成立。

誤區二:雞翅膀打針殘留抗生素?
果殼達人、畜牧學碩士“暗號”(網名)曾做過詳細解讀:雞的皮下注射給藥部位,多選在皮下組織豐富,也就是皮較“松”的地方。在翅膀附近注射一般選取翅下而不是翅尖,比如疫苗的皮下刺種。雞身上還有其他種種注射部位,并不是這些部位就都不能吃了,畢竟抗生素是要跟隨循環系統游走全身的。更何況,許多抗生素還是通過飲水來給的。
上海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劉佩紅表示,動物和人一樣,在生長過程中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按照禽流感來說,國家規定重大的動物疫病,平時是以預防為主,會用一些抗病毒和抗細菌的藥物。國家有相應的規范和要求,有一些是禁用的,有一些是可以使用的,但使用也有標準,比如說要有一定的劑量,也有一定的休藥期。
真正使雞肉有隱患的,是養雞場不按休藥期規定給雞服藥。少數的不良從業者沒有按照農業部的要求使用,會有少量抗生素殘留的情況,但是從每年在農貿市場的抽樣結果來看,比例是非常小的。
誤區三:雞的淋巴都集中在雞翅尖?
雞的“尖翅”跟“翅尖”,其實是兩個部位。雞的尾骨退化,末尾幾塊尾骨愈合成一塊尾綜骨,該部位肉質滑嫩,稱為“尖翅”,俗稱雞尖、雞三角、雞屁股等,這和雞的翅膀尖風馬牛不相及。
被稱為“尖翅”的雞屁股部位,的確有兩個應該被摘除的結構:“尾脂腺”和“腔上囊”。

雞的尾脂腺
尾脂腺是雞身上唯一的脂肪性腺體,一共兩枚,在雞屁股背側呈對稱分布。雞會用喙來啄取尾脂腺分泌的脂肪為羽毛“上油”,以對羽毛起到隔離、保護作用。由于活雞這一部位直接向外界環境開放,且被雞啄來啄去,容易引發腺體阻塞或者炎癥等,因此還是摘除為好。
而腔上囊位于雞直腸的上部,是體液免疫的中樞淋巴器官。不僅是雞,所有動物的大型淋巴器官(如胸腺、脾臟)都不建議食用,因為那里往往包含大量沒有來得及分解的病原體及細胞殘骸、代謝廢物等異物。即使高溫烹飪,一些嗜熱菌也可能不會被殺死。腔上囊被意大利解剖學家法布里奇烏斯首先發現,故又稱“法氏囊”。對于采用規范化流程屠宰后的肉雞,尾脂腺和腔上囊都是被去除了的。

腔上囊,又名法氏囊腔上囊,又名法氏囊
除了雞屁股上的兩個部位之外,另一些腺體也是需要在宰殺時去除:鴨、鵝等水禽在頸胸和腰部位各有一對淋巴結,雞體內則沒有成形的淋巴結;但它有沒被膜包覆的淋巴集結體。腸道周圍分布淋巴集結在屠宰加工時一般都已經處理掉;脖子表皮下也有一些明顯的小型淋巴集結。這些小型淋巴組織如果沒有發生病變,吃下去倒也不會對健康產生危害。如果喜歡吃雞脖子,又不放心,可以將脖子上的雞皮剝掉再吃。
甲狀腺、甲狀旁腺這些大型腺體所含的激素較多,標準化屠宰時會和殘余的氣管一同摘除,自己殺雞時可注意去除。請認準國家認可品牌放心選購~

溫馨提醒:請認準國家認可品牌選購
其實,以上的三個誤區,很多人也知道正確答案,但仍然一百個不放心,理由一大堆——抽檢不放心啊、小攤販黑心啊、無良企業太多、吃多了脂肪肝啊……可這些完全不是雞翅膀的問題好嘛!之所以要選購國家認可、有安全生產資質的產品,也是為了保證全程可追溯,最大程度捍衛食客利益。如果還是不放心,那蝌蚪君只能說,信任是交易的基石,如果這點都沒有了,吃不吃吃什么也都沒差別了。 (本文根據果殼網、人民網、東方網等媒體公開報道整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