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網絡)
最近的天氣忽冷忽熱,許多人的情緒也跟著忽高忽低,變得不太穩定,許多人紛紛表示最近自己情緒波動很大,但也說不出原因,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溫度的影響其實很大
I HOPE YOU LIKE IT

(圖片來自網絡)
人的體溫是恒定的,不管是生活在熱帶的黑人,還是生活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體溫都在37攝氏度左右。
在結構非常復雜的人腦中,有個部位叫下丘腦,是負責調解體溫的地方,對人體的各部分發號施令,讓體溫維持在37攝氏度。
冷暖知“人心”

(圖片來自網絡)
在天冷的時候,人是通過調節毛發根部的緊張性、改變血流速度等方式來控制體溫的。如果人的體溫難以維持,下降到36℃~35℃,就會出現寒戰,起雞皮疙瘩。
這時候人的呼吸、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神經處于興奮狀態,而這種興奮就主要用于維持體溫。
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人顯然不能長期亢奮,如果體溫下降到35℃~30℃,血液循環和呼吸功能逐漸減弱,呼吸、心率減慢,血壓下降。
這時精神也會出現倦怠,運動不靈活,并可出現意識障礙,這時候別說發脾氣了,賣力運動都做不到。

(圖片來自網絡)
而天熱對人的影響更加明顯。當天氣太熱的時候,下丘腦就會指揮身體散熱,多余的熱量借助皮膚血管擴張、血流加速、排汗、呼吸、排泄等功能排出體外,這些反應和人在生氣時候的反應是類似的。
人體有一個奇妙的現象,就是心理可以引發某些生理反應,而生理反應也能反過來引發相應的情緒。

(圖片來自網絡)
不信的話你對著鏡子強迫自己做笑臉,笑著笑著就會發現自己好像真的開心了一些。如果人已經在高溫環境下呆了一段時間,身體就會不堪重負,出現頭暈、惡心等狀況,脾氣也跟著漲起來,但是再曬的話,就要中暑暈倒了。

(圖片來自網絡)
有研究表明,當溫度升到40℃時,打架斗毆、自殺等事件的發生幾率,會比平常高出許多。而當室溫降到10℃以下時,人們會感到沉悶、情緒低落;氣溫低于4℃嚴重影響思維效率。
或許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非洲中部和阿拉伯國家總是戰火連天,而蘇聯的科研能力后來被美國甩了好幾條街。
溫度還能影響體型?

(圖片來自網絡)
溫度不僅能影響情緒,還能影響其他很多指標,比如動物的體型。同樣是熊,生活在寒帶的北極熊和生活在熱帶的馬來熊體型差異就很大,因為個頭較龐大相對來說不利于散熱,容易在冰天雪地當中活下來。
人類也呈現類似的體型分布,俄羅斯和北歐都是出大漢的地方,而東南亞人就明顯矮小很多。
有人一定會問,筆者你說的有問題呀,俄羅斯人和東北人都是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那為啥還那么彪悍呢?溫度低確實有利于世界和平,可是你忘了他們愛喝酒呀!
相關天氣也會影響情緒

(圖片來自網絡)
除了溫度,濕度也是能影響情緒的關鍵點。有研究表明,較高的濕度,會影響注意力并誘導睡意。當溫度濕度都很高的時候,人的反應靈活度也會隨之下降。
光照長短也對人的影響很大,北歐某些國家在冬天進入“極夜”之后,會幾個月看不到太陽,這時候國民得抑郁癥的概率大大增加。
不過,我們總能看到有很多不論什么天氣都能保持情緒穩定的人。其實,真正能否保持穩定的情緒,都是和本人性格有重大關聯的,天氣只是誘發因素。如果本來就是情緒穩定的人,那么天氣對他的影響也會小很多了。
編輯:胡小雨
(作者:朱廣思,心理學專業碩士,國家級心理咨詢師,北京科普作協會員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