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chelKung:#腦洞#那些天天發嘟嘴賣萌自拍的網紅是不是彼得潘?
嘟嘴一點都不萌的值班編輯 / 馬馬馬
首先解釋一下本期的腦洞問題。
彼得·潘是蘇格蘭作家詹姆斯·巴里的童話作品《彼得·潘》中的人物,他最大的特征就是永遠長不大,也不愿意長大。所以這位知了想問的大概是:那些天天發嘟嘴賣萌自拍的網紅,是不是以為自己還是個寶寶?
在網絡上,有一個名詞專門用來形容這類人,叫“彼得潘綜合癥”患者,但這種心理疾病并未得到廣泛承認,我們這里暫不討論,但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
明明二十多歲了還愛撒嬌嘟嘴娃娃音,明明可以靠才華偏要賣小鮮肉人設,即使你拒絕這種審美,也不得不承認,小孩小貓小狗小兔子的臉,通常比成年之后萌一些。

為什么有人格外喜歡做寶寶,為什么大多數人都覺得幼年的人和動物更可愛?

●小嬰兒比較可愛
這就涉及到一個社會生物學假說:
幼態持續。
1926年,伯克首先提出幼態持續假說。這一假說認為,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人類妊娠期過短,發育期過長,在出生時仍然是胚胎,生理發育也比其他靈長類慢,所以成人會展現幼年甚至胎兒期的特征。
比爾在1930年的《胚胎學與進化》中,將幼態持續稱為“彼得潘進化”。人類的延遲發展——晚熟和童年延長,不僅為人的智力發展和社會化提供了充足的時間,也使得我們對“娃娃臉”和“小可愛”格外有興趣。
●娃娃臉女神徐若瑄
評估成年人容貌,一般會參考“三庭五眼”。
發際線到眉心、眉心到鼻翼下緣、鼻翼下緣到下巴這三段長度相等,太陽穴到外眼角、外眼角到內眼角、兩個內眼角之間長度也相等。長成這樣的人,就算沒什么特色,不是男神女神,至少也不會丑得驚天地泣鬼神。

●三庭五眼
要想當一個寶寶,顯然不能執著于“三庭五眼”的標準臉。拋開審美偏好,當人嘟起嘴巴、睜大眼睛、把手機前置鏡頭舉到45度角的時候,會發生什么?
鏡頭里這張臉額頭變高、眼睛變大、下巴縮短、鼻子變小、嘴巴變圓,這些特征的指向性非常明顯——
“我還小”。
與成年人相比,嬰幼兒的額頭占整張臉的比例更大、眼睛偏圓而且黑眼珠大、鼻梁眉骨顴骨等骨骼都不明顯、嘴巴小,下巴很短。
總體來說,無論一個人平時何等尖嘴猴腮兇相畢露,使用網紅自拍標準套餐時,他看起來都會更軟萌,更接近隔壁王大爺家三歲的小可愛。

●成年人賣萌時面部特征比較像寶寶
顯然,網紅嘟嘴賣萌和二次元軟妹手辦一樣,都承載著某一群體對“童顏”的無上追求。
網紅喜歡嘟嘴賣萌,還有另一個原因:盡管我們生活在審美日益多元化的社會,但柔和可愛的臉對異性仍然更有吸引力。

●從左到右逐漸女性化
不同國家、民族和年齡層的調查都表明,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長著一張“娃娃臉”或者說“女性化”的臉,都會獲得異性的更多好感。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不光女生喜歡嘟嘴自拍,不少男生也樂此不疲。不過“女性化”代價也是顯著的:長得過于女性化的男男女女,都不太受同性待見。
面部骨骼感弱,意味著睪丸素水平較低,有暴力傾向的可能性小;眼睛大嘴巴小,意味著年輕,能繁殖優質后代的幾率大。嘟嘴賣萌討人喜歡的最深層原因,可能是這些從史前延續到今天的擇偶偏好,很難用高級與否做粗暴判斷。東亞文化對幼童/少女一以貫之的執念,更是在萌系審美的崛起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人類的進化
不過,作為一種有復雜追求的生物,人類的審美發展到如今已經有了太多維度。接受不了彼得·潘也沒關系,嫵媚、瀟灑、性感、知性……總有一款適合你。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