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因此很多筋骨受傷的人在“歷史經驗”的指引下,休足百天才算放心。
可事實上,“傷筋動骨一百天”只是老百姓在長期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對疾病愈合的一種大致總結,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其道理,但并非所有的“傷筋動骨”都需要休息一百天,在骨科的專業人士看來,不同的損傷,其愈合的時間、治療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傷筋動骨”雖然經常被人們并列提及,但“傷筋”和“動骨”的治療與休養方法是不盡相同的,我們不妨將其分開,逐個看看是否都需要“百天”。

“傷筋”莫小視
老百姓常說的“筋”屬于中醫的術語,在西醫里完全沒有這個詞。西醫里和“筋”意思最接近的醫學名詞應該是“肌腱和韌帶”,肌腱和韌帶主要負責人體骨關節的穩定,以及人體的運動功能。
一、“筋”有哪些特性
伸展延長性比較差
如果把肌肉、肌腱、韌帶這三者做一個比較的話,肌肉的可伸縮性是最好的,肌腱次之,韌帶最差。所以我們日常做需要伸展的運動時,要以肌肉為主,肌腱次之,而要讓韌帶保持穩定。這樣才不至于讓我們的“筋”在運動中造成傷害。
血運差,愈合困難
判斷人體不同部位的愈合時間,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標準,就是要看那個部位血液運輸多不多,因為血運越豐富,代表獲得的營養越多,損傷后也就越容易愈合。
而肌腱和韌帶主要為結締組織,血液運輸的相對較少,所以自愈的難度也就比較大。“筋”一般如果是只損傷了一部分,我們尚可將這個部位通過各種方式(比如打石膏、夾板、支具固定)來保護一段時間(一般是4-6周),期待其能夠自愈,但如果是完全斷裂,“筋”一般很難再自我愈合,通常需要手術進行干預。
二、“傷筋”的危害有多大?
有些人對“筋”的重要性不太了解,容易把關注重點放在骨頭上,對“筋”的損傷往往容易忽視。
比如,當一個扭傷腳踝的患者來到診室,最先想做的就是拍個X光片,看看有沒有骨折,看到沒骨折就“放心了”,而對于在X光片上看不到的“筋”的損傷卻往往覺得“沒事兒”,很容易忽視。事實上“筋”的健康程度對于關節的穩定和運動水平有著非常重要作用。

講到這里,我突然想到了劉翔,很多朋友都責怪他奧運會跟腱斷裂后,沒有在賽場上堅持跑下去,給中國人丟了臉,但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的想一下,一個“筋”斷了的人,其實就像是一只“脫骨扒雞”,再想繼續活動是非常艱難的。
有些“筋”損傷后,雖然短時間內沒有達到完全不能動的程度,但如果對這種損傷不聞不問,勉力支持,缺乏了“筋”的把持作用的關節,日久天長就會出現不穩定的情況,就像一臺機器,斷了一根“三角帶”雖然勉強可以轉動,但這臺機器的運行功能、穩定性、使用壽命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影響。
臨床上這種例子舉不勝舉,比如之前膝關節、踝關節的韌帶發生損傷,但沒有治療的患者,后期很容易出現關節腫脹積水、疼痛、彈響,甚至是習慣性脫位、軟骨磨損、半月板損傷、關節退化加速等問題,其實根源都在于此。
所以,如果您在運動中出現了“傷筋”的情況,一定不能拿“傷筋動骨一百天”這句話來安慰自己,更不能對病情的發展聽之任之,而是應該到專業的運動醫學專家那里進行詳細而專業的診斷與治療。
“動骨”別趴著
一、骨折后需要休息多長時間?
很多人在骨折后,最想問的一個問題是,我的骨折多長時間才能好?多長時間才能活動?
事實上,不同部位的骨折愈合時間是不一樣的。為了讓大家對于不同的骨折愈合時間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我們為大家提供一些全身不同部位的骨折愈合時間表:

當然,這個表只是根據大多數人的骨折愈合情況做的一個統計,但對于一些骨折比較嚴重,骨折端有“骨缺損”,或年齡比較大、營養比較差的患者,愈合的時間會相應的延長一些,具體愈合時間要根據臨床復查的結果來確定。
二、休養不等于“不動”
很多骨折的患者還有一個比較關心的問題:一旦骨折了,是不是只能一動不動的進行休養?
我的觀點是:治療骨折的意義,不僅僅是讓骨頭長上,更重要的是,最大程度的恢復身體受傷之前的運動功能,所以,骨折后,尤其是骨折經過固定治療后,恰當的功能鍛煉非常重要。
骨折早期的鍛煉方法
如果是腿部骨折,不能下床,那咱在床上躺著也別閑著。一直躺著不動,容易有三個問題出現,一是肌肉萎縮,二是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三是關節僵硬,這些都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教大家一個方法:躺著時,膝關節盡量伸直,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收縮, 踝關節盡量背伸, 保持5秒鐘,放松。沒事就重復做這個動作,益處多多。
如果是胳膊骨折了,那咱手指、手腕也可以進行活動鍛煉,防止我們的手指、手腕變得僵硬。
骨折后期的康復鍛煉方法
這個時間需要根據骨折的愈合情況決定,一般如果做過手術的患者,鋼板釘的比較牢固,術后幾天,就可以在醫生或者康復師的幫助下做不負重的康復鍛煉,但是這個鍛煉不建議患者自己隨意進行,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傷筋動骨”后,該如何休養?
一、把受傷的部位抬高
外傷、手術對肢體都是一個創傷,這種創傷會損傷人體的血管網,受傷部位末端的血液往心臟回流的通路會被阻斷,導致大量血液淤積在四肢的末端,從外觀上就會表現出“腫脹”。
消除腫脹的辦法,除了需要時間,讓血管網建立側支循環外,有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那就是把受傷的肢體通過墊被褥、墊子的方式進行抬高,要高于心臟的水平,這樣,通過“水往低處流”的原理來促進血液往心臟的回流,從而消除腫脹。
這種方式適合膝蓋、髖、大腿、小腿、腳踝、前臂、上臂、手指、手腕、肘等部位的大部分損傷,如果感覺累了,可以2-3個小時后將被子或者墊子撤掉,把受傷的部位平放在床上,放松一下,這兩種姿勢可以每隔2-3個小時就替換一下。
二、適當調整飲食
“傷筋動骨”后,一般不用特殊飲食,正常吃飯就可以,畢竟現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平時的飲食就完全能滿足損傷部位生長的營養需求,不必買營養品、接骨藥吃。
如果是長期臥床的病人,建議多吃點蔬菜水果等富含植物纖維的食物,畢竟總在床上躺著不活動,容易便秘。
三、勤翻身、促排痰
對于老年的患者要多注意翻身,防止褥瘡發生。最好1小時動一次,或者給患者買個氣墊床,如果天熱,可以多準備一點爽身粉。大家不要小看褥瘡,褥瘡一旦形成,很難愈合,而且容易形成全身感染。很多老年患者沒死于骨折,卻因為褥瘡要了命。
對于有呼吸道疾病、而且需要臥床的患者,要多注意讓患者排痰,如果病情允許,可以多讓病人坐起來,幫助病人拍背排痰。
總之,對于“傷筋動骨”,我們要科學客觀的進行對待,既不能輕視病情,任其發展,也不能被疾病嚇到,畏首畏尾,而是要醫患之間互相配合,仔細診斷,專業治療,爭取早日戰勝疾病,恢復到最佳狀態。
圖片來源:123RF.com.cn圖庫
版權聲明:本文為春雨醫生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系reading@chunyu.me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