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你覺得P2P是個壞東西?

    首先,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測試。

    如果你朋友介紹你投資一款P2P理財的產品,你的反應是?

    A風險這么高,P2P全部不靠譜。

    B預期年化收益有6%,不錯,先投個10萬塊再說。

    C我想投,不過這個平臺安全嗎?安全嗎?安全嗎?

    這三種是我經常遇到的三類P2P投資心理,姑且我們把A選項稱為愛誰誰投派,B選項稱為不聞不顧派,C選項稱為擔驚受怕派。

    P2P網貸大概從2012年開始進入大家的視野。2013年余額寶橫空出世,它內附于支付寶,操作便捷、低門檻、零手續費、隨時可去可用等特點迅速占領了互聯網理財市場,人們對互聯網理財的接受度也慢慢提高,P2P網貸作為互聯網理財的一類也慢慢普及。

    然而,這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大眾對于余額寶、理財通這類貨幣基金產品代表的互聯網理財方式接受度很高,但是一談到P2P就為之色變,出現上述三種投資心態。這是為什么?

    以下是三大派別的心靈獨白:

    愛誰誰投派:沒看到P2P跑路的新聞滿天飛,指不定哪天輪到這家公司了,這個行業就是個坑,誰愛跳誰跳吧。

    擔驚受怕派:P2P投資比銀行理財的收益要高,現在身邊也有一些朋友在投,應該不會跑路吧,不會這么倒霉吧我,這么多公司偏偏這個出問題?

    不聞不顧派:股票基金什么的行情也不好,其他的我知道的也不多,這個操作挺方便的,投就投了,想這么多干嘛。

    這三種心理,不管是敢投資的還是不信任的都令我很害怕。作為一個有四年P2P投資經驗的投資人和從業者來說,我有幸經歷了這個行業日新月異的變化,看到一窩蜂P2P公司涌出到現在的行業日益分化和完善,就行業而言,整個行業的風險在慢慢降低,但是可惜的是,普通投資者的對于P2P的心理接受程度和認知程度并沒有隨之提高多少,行業的高速發展和大眾對P2P認知的淺薄并不成正比,這也導致火熱的互聯網金融圈承受著投資者“無知”帶來的巨大代價。

    Why?

    早年大量心術不正的P2P公司借P2P之名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之實,騙子公司和跑路公司層出不窮。它們吞噬著公眾對這個新興行業慢慢積攢起來的為數不多的信任感。

    騙人的套路都是差不多的:線上加息和優惠層出不窮,10%、15%的年化收益率簡直見怪不怪,在行業發展的最初階段,甚至出現了年化收益率達20%、30%的產品,瘋狂程度不得不令人唏噓;而線下推廣的慣用伎倆更是被人熟知,還記得小區公園門口那些拿著傳單四處發放的工作人員嗎?或許是幾個小禮品,或許是一桶油,就把大爺大媽哄的團團轉。當這些中老年人將信將疑拿出手中的養老錢,這些公司便知,魚兒已經咬住誘餌。

    放長線才能釣大魚,不管是何種推廣方式,他們在起初幾個月會按照約定的收益返現,等投資人看到回報時,銷售人員再推波助瀾鼓動其增加投資金額。一步一步,種種利誘讓本金滾雪球式進入不法平臺的口袋。起初投資的一萬元、五萬元,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的變成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等這些公司斂錢差不多了,便拍拍馬屁,帶著錢人去樓空。

    惡犬咬人潛逃,新聞大肆報道,留下的是更多的人對于行業的猜疑和不信任。

    而低信任度的一個不爭的惡果是,那些資質較好的P2P平臺也被投資人所“綁架”,為了贏得更多投資人的信任,整個行業都很難擺脫剛性兌付的怪圈。

    美國P2P網貸平臺Lending Club可謂是P2P公司的鼻祖,其最初創立的理念是打造一種全新的金融理財產品,即個人借貸(peer-to-peer),平臺把把個人借貸債權在平臺上發售,而投資者可以根據平臺提供的信息決定投資與否,并可以從中獲得借款利息。在這個過程中,網貸平臺充當的是信息中介的作用,只負責信息的傳遞和在平臺上撮合雙方,但并不承擔投資人能夠保障本息,這其實對做此項投資的投資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資人需要有風險辨別和風險承擔能力。

    而此種模式走入中國時卻成了一個“美好的愿望”。事實上,大量的投資者都是不符合這種要求的,大家只記得方便快捷,卻不記得防范風險。從一些互聯網金融公司業務發展變化的軌跡,這種矛盾表現得很突出。舉個例子,點融網在創始之初之時曾借鑒LC的模式,把不同的個人債權放到平臺上,并對其做風險提示,投資者需要自行甄別進行投資。不過運作了不久這種模式就被迫下線,有業內傳聞是壞賬率太高,投資人并不買賬。

    投資人的心理其實很簡單,我在你這投錢,我虧了你就有責任。股票虧錢沒什么人到證監會鬧事,而在P2P平臺或者是銀行投資虧錢就是對方的責任,這是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們的共同邏輯。這種情況卻逼的中國的P2P公司想出了另外一招。

    “本息保障”成了行業內心照不宣的公開秘密。雖然不能公開說明,但時常能見到平臺上出現的各種為自己增信的說辭,比如與擔保公司、保險公司合作等(不過,擔保公司和保險公司也有不少跑路的情況),還有就是平臺準備有足額的風險備付金,這些花式提法的潛臺詞不過就是暗示投資人“本息保障”這個終極結論罷了,事實上,絕大部分合規運營的平臺也確實是這么做的。

    有趣的是,中國特色的P2P公司得以成活,而那些最初抱有“美國夢想”的P2P公司卻大面積死掉,經過第一輪廝殺過后,仍然堅持走美國模式的P2P公司已經為數不多,或者多多少少也做了一些技術改良。投資人投資能力成長慢,無奈的平臺只能靠提升資深技術水平幫這些“不負責”的投資者篩選標的了。

    這里要提一下中國第一家成立的公司拍拍貸,拍拍貸無疑是美國模式的追捧者,但在中國這片土壤上,他們遇到了和其他公司一樣的瓶頸。隨后他們更強化了貸前的風險管理,因為要控制壞賬率,評估借款人信息的真實性和還款能力成了平臺的擔當和責任。筆者有幸在去年走訪時候,看到拍拍貸有一個龐大的線上風控團隊。據了解客服會對每個借款人都會反復核對信息,并根據公司自創的一套自身的風控技術去做借款人的盡職調查,從而降低壞賬情況。

    正如很多P2P公司對外宣傳的那樣,互聯網金融帶來懶人理財時代,手機動動,錢能生錢。懶人太多,那些不成熟的投資理念成為行業發展的掣肘,不管不問等收錢或者是擔驚受怕不敢投都是各大公司所頭疼的事情,但面對市場現狀以及瓜分行業蛋糕的重要時刻,各平臺等不及投資人更加理性成熟,只能窮則思變從風控層面想辦法,既謀求公司的長遠發展,也為投資者爭取最“穩穩的幸福”。

    • 發表于 2017-05-25 00:00
    • 閱讀 ( 84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