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螳螂并不比男人更看重愛情。廣泛流傳的雌螳螂交配時弒夫之說并非事實,只有百分之一的雄性螳螂成了愛人的點心——與雌螳螂婚配確實也有危險。實際上,很多雄性螳螂會給雌螳螂送一只蝗蟲作為聘禮。對于螳螂來說,蝗蟲的貴重程度與人類的鉆石戒指差不多。
送鉆石戒指表達愛意的歷史并不算太長。有案可查的第一枚鉆石訂婚戒指,是1477年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連一世送給法國公主瑪麗。克西米連一世為瑪麗的美貌傾倒,但瑪麗已有婚約在身。克西米連采納親信大臣的建議,送了一枚鑲著又薄又平的M形鉆石戒指給公主,打動了她的芳心。
而鉆石被用于訂婚儀式,是從1840年代才開始的。
什么最能表達愛意
按一些人類學家的說法,在以打獵采集獲取食物的原始時代,男女兩情相悅表達愛意的方式頗具螳螂式的古風:男子會向心儀的女人送上一只小獵物,以博取心上人的歡心。

然而,人類開始進入文明時代后,似乎出現了倒退:在大部分文化中,婚姻的基礎并非兩個青年男女的兩情相悅,而是雙方家庭的互相認可。家庭的財力才是決定性因素。除印度等少數文化,締結婚約時,總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輸送財物,而非向女方本人。
中國在多數情況下,真正大頭的彩禮是隨著迎親隊伍一同送達的,而歐洲則是在締結具有法律效力的婚約時交割。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富裕家庭雙方男性家庭成員參與的聘禮清點活動,甚至要請公證人出席。據馬基雅維利的家庭日志記載,他嫁女兒時,公證人甚至連毛刷、鏡子等無足輕重的物品也進行估價。
整體上,無論農耕社會還是游牧社會,婚姻的聘禮總是偏向實用性,農業社會是糧食和紡織品,游牧社會是牛羊馬匹或駱駝。
越是富裕的家庭或社會,聘禮清單上的物品偏離實用功能的物品越多,譬如黃金和貴重裝飾品這類物品都是財富的符號。在中國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一擔蘿卜就能娶回一個新娘,新娘的價值倒退回了穴居時代。
然而,如果男女雙方在婚前就已情投意合,他們互相贈送的禮物才能更代表愛情本身。
雖然蘭花花們給放羊的情哥哥送的手帕、汗巾依然帶有強烈的實用性特征,但親手做就,并特意繡各種花紋圖案——這不可兌換的高附加值,才象征了愛情的非物質特征。
文化人送給情人的禮物更有脫離實用性的特征。譬如給愛人獻一首詩,譜寫一首曲子,繪一幅畫、繡一副花、或以某些離奇的舉動展示其濃濃愛意。總之,比較東西方愛情故事,不難發現人類表達愛情時互送的禮物,總是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1,禮物是直接送給對方的;2、傾向于偏離實用性而強化其精神性;3、可兌換性很低,并且,如果成本越高而兌換性越低,其價值越高;4、必須是送禮一方的勞動,最好是抽象勞動(這條很重要,文革時代結婚時互送的紅寶書,具備了前三個特征)。
對能接到這些禮物的多情女子來說,這些禮物的價值,遠遠高于獲得她父母首肯的另外一個富裕家庭的聘禮。愛情的確是無價的,不能用財富來衡量的,至少在結婚前是如此。
只是,在工業革命之前,浪漫的行吟詩人、四處游蕩的文人才子、頭腦發熱的騎士,只是極少數的存在。也正是由于其稀少和罕見,在東西方,各種流傳的愛情故事,都是由他們寫就的,奠定了愛情表達的基本技術套路。
在金錢沒有污染大學校園愛情的浪漫年代,中國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手段,基本沒有超出詩人、騎士、才子與蘭花花和王五構成的一個技術區間。
工業革命讓人類擁有了愛情的機會和權利。大家庭模式解體,每個民族的包辦制婚姻都因此動搖瓦解,年輕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獨立和自由,愛情在每個年輕而美好的生命前招呼,而閃閃發光的鉆石,也在正前方不遠處等待著。
婚姻保證金與訂婚標配
真正男女平等的社會基礎才是愛情存在的廣泛土壤。
即使在二戰前的西方,女性婚后相夫教子的婚姻規則,也依然決定了女性在婚后處于從屬地位。但與農耕社會不同,締結婚約時,男方向女方家庭大筆輸送彩禮的習俗,早已改為向女方本人送禮。
不是所有人都有詩人或藝術家的才藝,中產階級之家締結婚約,表達誠意的最好方式,是實用性價值低但卻貴重的黃金、寶石之類裝飾品。而戒指從來都在西方的婚姻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11世紀末12世紀初的夏爾特爾主教,通過對以往有關文獻的整理,提出合法婚姻的締結,除了雙方同意外,還應具備以下條件:公開發誓、婚姻聘禮與陪嫁、交換結婚戒指、牧師祝福。
如果是貴重的鉆石戒指,那自然是更好的信物。而鉆石戒指之所以成為愛情的信物,被認為是1888年組建后的、控制了全球鉆石產銷的戴比爾斯(De Beers)公司的偉大營銷成果——它讓物理特性穩定的鉆石成了愛情的象征。
不過,要讓鉆戒成為訂婚的標配,單純靠營銷因素并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美國喬治梅森大學長期從事與家庭相關法律研究的教授瑪格麗特,對鉆石戒指成為訂婚標配的歷史源流,梳理出一個獨特線索。
她發現,她以美國為例,鉆石戒指的銷量變化,與相關婚姻法律和性觀念變遷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1935年,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先立法廢除了解除婚約的訴訟,它很快成為一個潮流,到1945年,美國16個州都通過了類似的決議。今天即便在還未廢除解除婚約訴訟的州,相關訴訟也已經名存實亡。
這項制度的存廢帶來的變化是:此前婚約被視為一種正式的契約合同——如果未婚夫毀約,準新娘可以將他告上法庭,并索要賠償。男方不僅要賠付女方為準備婚禮付出的實際成本,還可能支付悔婚所造成的精神損失。
受清教徒文化影響,當時美國人的性觀念極為保守,不認可婚姻外的性行為。但年輕人締結婚約后,很可能會發生性關系,如果男方悔婚,女方會因為不再是處女,名譽遭到毀滅性打擊,是日后婚姻和終身聲譽的嚴重威脅。
瑪格麗特懷疑,正是在此背景下,尋求婚姻安全感的女性將目光投向了鉆石戒指——這是一筆昂貴的押金,它會大大增加準新郎的悔婚成本。
這項研究中,瑪格麗特將包括戴比爾斯公司的大規模營銷等諸多因素也包含進來,設計了盡可能多的變量,分別評估它們與鉆石銷量之間的相關性。這些變量包括,價格、廣告量、廢除解除婚約訴訟的州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二戰期間的投資額、以及適婚年齡人口比例。
研究結果顯示,廢除解除婚約訴訟是影響鉆戒銷量的最大因素。當法律不再是向“負心漢”討說法的工具之時,鉆戒成了女性對未來生活的安全感的來源。
而1930年代,歐洲的鉆石價格崩潰,德國、奧地利、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情侶都不再用其作為訂婚禮物。戴比爾斯公司轉戰美國的營銷攻勢,恰巧撞上了法律修改后為社會習慣留下的重構空間,拿下了訂婚儀式所要求的奢侈品市場。
但好景不再。1965—1980年期間,雖然美國人均收入持續上漲,但鉆戒需求竟開始下降。因為1960年代美國性解放,處女情結已成過往,被悔婚的女性也不會太多“貶值”。戴比爾斯公司不得不調整策略:1980年代,鉆戒之外的鉆石首飾大量出現在廣告當中。從1980年起,鉆戒的銷量從未超過鉆石首飾總銷售量的20%。
是的,戒指依然是愛情與婚姻象征,但未必一定是鉆戒。而在只同居不結婚比例奇高的北歐國家,甚至戒指的地位都不復以往。
鉆石不需要價值?
1982年美國《大西洋月刊》發表了一篇題為《你是否嘗試出售一顆鉆石》的長文,詳細分析了戴比爾斯公司在全球的鉆石營銷策略。它粉碎了一個神話,認為鉆石并不保值,甚至無法兌換。
其實,無需此文,就能發現鉆石根本無法保值——無論它多么稀缺,只要是被源源不斷地開采加工,卻幾乎永遠不會被損傷,就必然無法長期維持高價。它不像可隨意熔鑄的黃金,一旦加工成型就永遠無法再改變外在特征。
除了炫耀功能,鉆石只有些微的工業價值。可以說,鉆石是迄今為止價格與實用性悖離最遠的東西,它與同具這一特征的文物、藝術品不同,不識字的人也會喜歡這些閃閃發亮的東西,比起玉石、瑪瑙,因為它來自文化先進的西方,它具有全球認可性。
必須感謝戴比爾斯公司日復一日的全球營銷,像腦白金“送禮只送腦白金”一樣,省卻了無數人送禮的心思——如果你不是一個詩人、藝術家、或滿腦子奇怪創意的人,只是一個普通人,為打動愛人芳心,還有什么送鉆戒更省事的辦法呢?
所以,在今天男女已經高度平等,早已不需要各種形式的婚姻保證金的中國,鉆戒作為種普世先進文化的象征被廣泛接受。
不要因為你在網上看到了《大西洋月刊》那篇文章的翻譯稿,就向她們介紹鉆石不保值,甚至難于兌換,其實這無所謂,鉆石只需要被認為是高價值的符號就可以了。

理想的愛情信物本來就該如此,如果有良好的變現特征,它就離錢太近,而談錢總是傷感情的。準新娘們也不傻,萬一談崩了,鉆戒可以退,彩禮堅決不退,中國近年大量的悔婚案例,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
大家都清楚,鉆戒其實就是一種石頭做的腦白金,它除了象征性,沒有任何價值。
但是,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人類才第一次在表達愛情時,比起雄性螳螂送蝗蟲,要高貴了一些。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