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說:果農用勾兌好的膨大劑蘸泡獼猴桃膨大期嫩果。叫“膨大素”,刺激細胞分裂素物質,屬激素類化學物質,對植物產生助長、速長作用。研究表明,使用膨大劑后的果蔬味道變淡、口感差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神經系統,也有可能造成兒童發育不良、癡呆等。
果殼網 流言百科答:
假。膨大劑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合法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植物激素和動物激素在化學性質上差異相當大,識別機制也各不相同,因此植物激素在動物體內無法發揮其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論證:
植物激素是一些在植物體內合成,可以從產生部位輸送至作用部位,微量濃度即可對植物體產生某種生理作用的活性有機物。在植物體內,對促進植物果實發育影響最大的激素有兩類:生長素和赤霉素。生長素是由生物體內20種氨基酸之一的色氨酸,經一系列酶促反應生成的,它對于植物體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種子的萌發、芽的伸長到植物形態的建立,都離不開生長素的參與。赤霉素則得名于赤霉菌。植物自身也能產生赤霉素,來對自身的生理過程進行調節。它們都能促進植物細胞的分裂的生長,而果實的發育,其本質就是子房壁細胞的分裂和生長。所有被子植物發育中的種子都能夠大量合成生長素及赤霉素,使得果實進行發育。
除了和種子產生密切關聯的生長素和赤霉素外,植物體內還含有多種其他的激素,包括細胞分裂素、脫落酸、乙烯、油菜素內酯等等。
這些激素嚴密而精確地調節著植物的生長狀態和各個生理過程,可以說植物的任何生理過程都離不開植物激素的調節。所以在我們食用植物組織,尤其是果實等植物激素大量產生的部位時,其所含有的內源性植物激素也一并被我們吃了下去。例如在新鮮臍橙果肉中,內源性赤霉素含量可達10微克每克,生長素含量約為1.2微克每克,我們吃上100克臍橙就相當于攝入了1毫克的赤霉素以及120微克的生長素。生長素及赤霉素無毒, 很快會隨代謝排出體外,因此對人體并無不良作用。
人工合成植物激素VS動物激素
在農業生產中,人們經常會用一些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施用給作物,來獲得所期望的性狀。這些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中,以生長素類似物2,4-D、萘乙酸以及能產生乙烯的乙烯利為多。這些人工植物激素屬于低毒農藥,且若是超量使用會造成果實異常膨大、易于腐爛;植物體生長障礙甚至死亡等不良影響,因此適用量不會很大。并且對這類植物激素有最高檢測限標準,例如我國對2,4-D和乙烯利的最高殘留限量分別為0.2毫克每千克和2毫克每千克,較歐、美、日等國持平或更為嚴格。因此購買符合標準的水果,是不用擔心這些植物激素對人體的危害的。
與植物一樣,動物體,包括人體的生長、發育,以及生殖過程,都需要激素的參與。但是植物激素和動物激素在化學性質上差異相當大,并且識別機制也各不相同。因此動物激素無法被植物識別和起效,反之,植物激素在動物體內也無法發揮其在植物體內的作用,就好比不同操作系統下的軟件只能被對應的操作系統所識別和使用一樣。
膨大劑使用合法且安全
其實,膨大劑并不是什么新奇的農藥,也不是像DDT那樣的非法化學藥品。它的學名叫氯吡脲(CPPU),是一種已經廣泛應用在獼猴桃、甜瓜等水果上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它的作用原理目前還不是十分清楚,一般是認為,它是通過調節植物體內激素的分泌來發揮作用的:它能促使植物細胞加倍分泌細胞分裂素,增加單位時間內植物細胞分裂的次數;同時,它還能促使生長素的分泌,使細胞長得更大。結果從整體上來看,我們需要的“果實”就增大了。
不過,大家更關心的恐怕是膨大劑的安全性。動物實驗的數據,小白鼠口服急性中毒劑量為每千克體重4918毫克。如果長期接觸可能會引起體內蛋白質紊亂。不過,在通常條件下,膨大劑降解較快,在噴施到植物上24小時后就有60%發生降解。即使進入動物體內后,膨大劑也不會賴著不走,實驗老鼠吃下去的膨大劑在7天后只有2%存在于老鼠體內。從目前的實驗結果來看,膨大劑還算安全。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