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李汀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在網上和現實中,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有三個,其中排第一的是:請問這個是地震云嗎?
讓你失望了,地震云并不存在,也沒有什么云能預報地震。

傳聞中的地震云(圖片來自網絡)
“地震云”發展史
相信詭異的云就是地震的先兆,這個思路在古今中外由來已久。
1624年,明天啟年間,意大利傳教士龍華明和高一志,摘錄西歐古籍,寫成一本《地震解》,呈送給太宰李崧毓。其中第八章“震之預兆”里,預兆五就是“地震云”:“晝中或日落后,天際晴朗,而有云細如一線甚長,震兆也。“

傳聞中的地震云(圖片來自網絡)
在中國很多關于地震的古代記載中,也都強調之前有怪異的云霧。比如:
1680年9月9日云南楚雄6.5級地震前“自西北起,黑霧彌天”;
1815年10月23日山西平陸6.7級地震前“西南天大赤……夜有彤云”;
1935年寧夏隆德縣《重修隆德縣志》:“忽見黑云如縷,宛如長蛇,橫亙空際,久而不散,勢必地震”;
1936年甘肅天水:“是日天空布滿積云,下午一時許聚起大地震”;
1941年5月5日黑龍江綏化6級地震前:“偽縣府庶務科長看見,在西北天空中有如煙云的三系,其間帶有黃色而明亮”;……
“地震云”在民間始終存在,但它后來作為一種“學說”被發揚光大,日本市長鍵田忠三郎功不可沒。
鍵田忠三郎曾擔任日本奈良市的市長,需要強調的是,他沒有任何地質或者氣象方面的專業背景。

鍵田忠三郎(圖片來自他本人寫的《地震云》一書)
從上世紀40年代,鍵田忠三郎開始推廣“地震云學說”。他說“昭和23年6月26日,奈良市上空出現了一條異常的云,顏色和形狀像一條烏黑的長蛇,橫跨東西方向。我當時預報即將發生地震,引起了轟動。兩天后,距離奈良160公里的福井就發生了大地震。”
(注:1948年6月28日下午5點14分,日本福井平野一帶發生7.3級大地震,死亡3895人,福井市幾乎遭到毀滅性破壞。)

福井大地震后的一片廢墟(圖片來自網絡)
鍵田忠三郎把這種云命名為地震云,還說在中國唐山大地震前兩天,日本九州也出現了“像把天空分兩半似的”地震云。

“像把天空分兩半似的”地震云(圖片來自網絡)
鍵田忠三郎用觀測地震云的方法來預報地震,堅持了30多年,自稱在1948年預報出了日本的三次7級以上地震,在1979年預報出了兩次地震。
80年代,他與日本九州大學的真鍋大覺、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的呂大炯,合寫《地震云》一書,1981年在中國出版。
上世紀80年代,是“地震云”在中國的黃金期。當時中國剛剛結束某瘋狂年代,科學界百廢待興;而1976年唐山大地震留給中國人的恐懼和悲痛又太深,舉國上下都如饑似渴地希望真能找到一種預報地震的方式。

1976年唐山大地震(圖片來自網絡)
因此,“地震云學說”在中國廣為流傳,甚至一腳踏入了中國科學界。呂大炯曾于1981年在《科學通報》發表過《地震云觀測》的論文,并在1982年出版《震兆云霞》一書。
而民間的熱情更加高漲,日本成立了“地震預知俱樂部”,中國也成立了“中國震兆云霞研究會”。
但是,“地震云學說”從未被主流科學界所接納。隨著科學認知的發展,地質或氣象方面的專業人士都曾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駁。
美國地質勘探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曾明確表示,地震發生前的某種形態的云出現,與地震沒有必然聯系。中國氣象局也曾表示“沒有充分的事實證明地震與天氣二者之間有內在關聯性,也沒有證據可以通過衛星云圖來預測地震發生”。“地震云學說”逐漸絕跡于嚴肅期刊和出版物。
但“地震云”在民間依然擁有廣闊而深厚的土壤。迄今為止,很多人依然相信看云就能預測地震,而一些民間“地震云專家”也依然在矢志不移地發布自己看云預測地震的消息,并擁有一定數量的信徒。
什么是“地震云”?
80年代,一些發表的“地震云研究”認為,地震云共有三種類型:條帶狀、輻射狀、干涉條紋狀,并且附上了照片。
今天我們回頭看,盡管年代久遠,照片模糊不清,但依舊可以辨認出這些“地震云”,其實在云的科學分類中都有對應種屬,而且很常見。
比如“條帶狀地震云”,其實是莢狀層積云或者莢狀高積云。

當年拍攝的“條帶狀地震云”(《初論地震云》,自然雜志,1986年)
再比如“輻射狀地震云”,其實是輻輳狀高積云。

當年拍攝的“輻射狀地震云”(《初論地震云》,自然雜志,1986年)
再再比如“干涉條紋狀地震云”,其實是波狀高層云。

當年拍攝的“干涉條紋狀地震云” (《初論地震云》,自然雜志,1986年)
如果說80年代的“地震云研究”,還試圖用一些科學方法來對”地震云“作出一些限制和區隔,那么在如今,當”地震云“已經徹底退出科學界后,現在的民間“地震云專家”則顯得更加奔放和隨意。
他們把一切“怪異”的云都指為地震云,而“怪異”是一個主觀詞,到底什么樣是怪異什么樣是不怪異?完全沒有客觀標準。
比如2016年2月17日下午,江西婺源出現的這種云,被說成是地震云,引起一陣恐慌,但這實際上是波狀層積云。

江西婺源波狀層積云(圖片來自網絡)
2010年1月7日濰坊,也說有地震云,這還是波狀層積云。

濰坊波狀層積云(圖片來自網絡)
今年7月28日,長春刷爆朋友圈的“地震云”,其實是透光高積云。

長春透光高積云(圖片來自網絡)
現在你打開搜索軟件,搜一下“地震云照片”,將看到各種高積云、各種層積云、各種卷云、各種卷積云……而它們其實都是天空中再常見不過的云(如果你經常抬頭看云的話)。
甚至還有飛機噴出水汽形成的航跡云(俗稱“飛機拉線”),也被指為“地震云”,難道飛機飛過也是地震征兆?

航跡云(圖片來自網絡)
網上形形色色的“地震云”,以高積云或層積云居多,因為這兩種云容易形成波狀、絮狀、透光、放射狀、莢狀等“怪異”的樣子;再加上有時在傍晚或早晨,染上了晚霞或朝霞的顏色,就更被疑為“天有異象”了。
“地震云”的高命中率
當然,“地震云專家”能長盛不衰,也不是浪得虛名,人還是有一套很具迷惑性的“證據”,這就是“高命中率”。
比如,他們說:
中國512汶川大地震的前3天,在山東臨沂出現“繩紋狀的地震云”;
中國四川雅安地震的一周前,杭州上空出現“地震云”;
2008年6月1號巴士海峽地震前一天,合肥出現“地震云”;
……

512汶川大地震(圖片來自網絡)
說上三五個例子,一般人就被唬住了,覺得是呀是呀,這么多次都命中了,就算不全信,也沒法全不信了。
那么,為什么能多次命中呢?
其實說破了也沒什么稀奇。
我潛心圍觀過網上幾位知名“地震云專家”,他們的路子就是,先貼一張“怪異”的云出來,宣布為地震云。之后,在短則幾天、長到一個月的時間范圍內,全球任何一個地方地震了,都算“命中”!

“專家”眼中的地震云(圖片來自網絡)
這精度也太粗獷了吧,簡直是霸王條款,想不命中也難啊。
要按著這個精度,天氣預報就可以改成“今天明天后天乃至一個月內,全球總有一個地方將會下雨”,這準確率也能分分鐘飆到100%,想降都難。還有不少“地震云專家“的粉絲吹捧說“比天氣預報準”——真是令天氣預報員們男默女淚。
有人說,地震能跟下雨比嗎?下雨是常事,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啊!
你看,很多人總以為地震很罕見,能“命中”幾次就是神算子了。其實這是個誤區,事實上地震每天都發生。
據統計,全球平均每年發生500多萬次地震,每天都要發生上萬次。咱就不算那些小地震了,就光算≥5級的破壞性地震,全球每年發生1000次,差不多每天都得發生兩三次。
換句話說,任何人,隨便朝天一指、掐指一算,隨口說句“今天全球會發生5級以上地震”,他都穩贏不輸。更何況“地震云專家”還把時間放寬到一個月以內呢。
真的,“地震云專家”自稱“多次命中”,這都屬于謙虛了,其實他們是“每次命中”,逢測必中。
地震云的“理論依據”
“地震云專家”們還提出了一些“理論依據”,試圖從物理、大氣科學、地質學的角度來證明地震云的“科學性”。
思路都差不多,大概就是說,在地震前的“孕震期”,大地積蓄很多能量,這些能量會以“地熱”“波動”“振蕩”“次聲波”“電磁輻射”“高能水汽”“帶電粒子”…等形式,從“斷裂縫泄射出地表”“上逸到空中”,影響云的形狀,出現怪異的地震云,之后就會發生地震。
這些專業詞匯乍一聽挺唬人,其實經不起科學驗證和推敲。
地球上從地表到高空已經密布各種的監測儀器,無論是能量、波動、振蕩、水汽、次聲波、電磁輻射……都能被精準地監測到。
假如在地震前,它們真的從地下冒出來、再到達天空、再體現到云的形態上,那所有這些儀器,怎么可能全都無動于衷、監測不到任何異常數值呢?反而要等它們折騰到云上去,再由人眼來辨認?
這些質疑已經被反復提出過多次,然而“地震云專家”們永遠視而不見。
心理聚焦效應
“地震云理論“能在民間收獲信任,也源于大眾的心理需求。
當人們遭遇諸如地震這樣的重大災難后,往往會反復回憶起事件發生前的各種細節,并傾向于認為這些細節是“罕見和異常”的。其實這些“罕見和異常”經常發生,只不過平時人們不會去特意觀察和記憶罷了。這被稱為“心理聚焦效應”。那些看似怪異的“地震云”,也是這個道理。

看似怪異的“地震云”(圖片來自網絡)
波狀層積云、透光高積云、絮狀高積云…這些其實都是很普通和常見的云,每天都在世界各地的天空出現。但當它碰巧出現在某次地震之前,就會被人賦予特殊的“天兆”含義。
在地震這樣恐怖又突然的天災面前,人類顯得太過于渺小和無力,所以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能有一種簡單直接的方法(比如看云),來預先判斷地震的出現,能讓人們有機會逃脫厄運。
正是由于滿足了人類的這種心理需求,“地震云理論“永遠都會有追隨者。
本文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李汀。如需轉載,請與作者本人聯系。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