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群體我們不應該被忘記,
她們曾經遭遇的不堪,
人們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她們是“慰安婦”。

最近
80后導演郭柯執導的中國第一部
獲得龍標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
在完成拍攝兩年后,終于得以公映。

這部中國幸存“慰安婦”生活現狀記錄電影
為什么叫《二十二》?
那要先從另一部電影《三十二》開始講——

韋紹蘭老人是國內公開身份的慰安婦之一,
2012年,這樣的慰安婦在全國只有32位。

于是,80后導演郭柯
拍攝了以“慰安婦”韋紹蘭為題材的紀錄短片
名為《三十二》。

這部電影看的人不多,
但豆瓣評分9.2,好于92%的紀錄片。
2014年,郭柯想用紀錄片的形式,
把這些老人的生活都記錄下來時,
只有22位老人在世了。
于是就有了今天這部《二十二》

但是讓人遺憾并痛心的是
影片中黃有良老人已于8月12日21點在海南陵水家中去世,
享年90歲。
這意味著
22位老人僅剩8人。
從“32”,到“22”,再到“8”,
從某種意義來講,這也是一部和時間賽跑的電影。

她們正在離去
以一種我們難以想象的速度
默默地離去……

《二十二》比《三十二》更為平淡,
但又覺得原本就應該是這樣。
這兩部片子的意義在于:
讓人們“不終日怨恨,但一刻不忘”!
對于中國的普通民眾而言,
「慰安婦」三個字究竟意味著什么?
它是偏見,也是歧視。
即便不被歧視
這三個字也以一種「刻板印象」存在于很多人心中
在對「慰安婦」的描述中
最常見的詞是:沉重、悲慘、苦難、噩夢……
而在大量關于慰安婦的記錄中,
最重要的主題都是讓老人們細致地回顧過去受辱時的經歷

而《二十二》不同
導演郭柯怕這些沉重的偏見
會讓觀眾看到「慰安婦」三個字望而生畏
所以在整個拍攝過程中
他選擇「溫柔地記錄和陪伴」

“這不是一部販賣磨難和眼淚的電影,只是希望大家能給這些老人最后一次深情的凝視。”
郭柯說
“我拍的不是「慰安婦」,而是人。”
她們是我們身邊慈祥可親的老奶奶
她們平靜、樂觀、善良
她們要生活下去,
就不會常常舔舐傷口,
郭柯說:
走不出這段歷史的是我們自己,
而不是老人。

片中老人唱的一句歌謠,
就反映了這些慰安婦老人的生活和心態:
天上落雨路又滑
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憂愁自己解
自流眼淚自抹干
世界給我痛苦 我卻報之以歌
不摻雜過多的個人見解,
沒有把國家的災難強加給個人進行“升華”,
也沒有過多感情的宣泄,
零碎化、生活化的呈現,
描述的近乎是二十二個普通老人的晚景。
這也就夠了。
不打擾,就是最大的尊重

她們的生活雖然依舊貧窮,
卻也平淡。
她們雖然仍會受到非議,
卻依舊保持樂觀。
影片將近結束時有一段話
大意就是,
早知幫她們跟日本政府打官司不會有結果,
就不去打擾她們了。
老人已逝,
但歷史不可改變,
更加無法忘卻。
當你真正體會到了那種難言的痛苦,
你便真的希望這些老人能夠安安靜靜地離去,
讓過去的歸于塵土,讓未來的歸于未來
幸存者們最后的時光
依舊還閃爍著光
這也許就是《二十二》帶給我們的
感謝《二十二》為中國慰安婦留下最后影像

劇透社——做有溫度的“第2院線”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