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喜歡聽歌唱歌的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時在慢慢的哼唱某首歌曲,突然發現被另一首歌曲“亂入”了——上一句還是這首歌,下一句就不知跑哪兒去了。為什么會這樣子?
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蔡明老師和潘長江組合的小品《想跳就跳》,在里面潘長江唱high歌的時候,蔡明就一直唱《過河》來打岔,結果兩遍之后,潘長江就自己記錯歌,在“day and nignht 就你和我的愛”后面接了“妹妹對面唱著一支甜甜的歌”,著實尷尬又好笑。而發生這種事情的罪魁禍首,我們叫它“耳朵蟲”,簡單來說,即有時一些歌曲的旋律會勾起我們耳朵里的“耳蟲”。而“耳蟲歌”就是那些不請自來、揮之不去甚至循環在人腦中播放的某些歌曲。 當“耳朵蟲”出現時,大腦的反應和剛聽到音樂那會兒的反應類似,引發了大腦聽覺皮層的活動。即使我們只是通過想象,負責聽覺信息處理的聽覺皮層也會活躍起來。且這種“聽覺想象”活動能真實再現我們聽到旋律時的大腦反應。
大多數的“耳蟲”歌也就是俗稱的口水歌,旋律簡潔明快,歌詞通俗易懂,譬如《最炫民族風》、《江南style》、《小蘋果》等等。一提到這些歌,那些旋律仿佛又在耳邊響了起來,滿大街放這首歌的畫面也近在眼前。雖然我們跟唱耳蟲歌很容易,但耳蟲歌的制作也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要不斷重復,在歌詞密度和音階上下功夫。且在中國,那些旋律更簡單、容易使人情緒高昂的歌傳唱度更高,廣場舞的背景樂就幾乎都是耳蟲歌。
現在再從模因論的角度看看這個問題。模因論指文化領域內人與人之間相互模仿、散播開來的想法,并子子孫孫相傳下來。模因用了與基因相近的發音,暗指與出自相同基因相似。模因類似作為遺傳因子的基因,是文化的遺傳因子,并經由復制、模仿、變異與選擇的過程演化。舉例而言,某個人類大腦中的觀念(模因),經由模仿或是學習復制到不同人的大腦中。模因像病毒,能感染人類的大腦,改變他們的行為,令他們著力宣揚這種模式。對某種事物,只要有人帶個頭,大家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跟著模仿起來,傳播出去,“炒作”起來,成為“人云亦云”、“人為我為”的模因現象。
而如果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來解釋聽歌被洗腦這個問題,顯然存在硬傷。蔡格尼克效應是說未完成的回憶量優于已完成的工作量,往往用于人們難忘初戀、暗戀的解釋,但眾所周知有的神曲,我們完整聽了好幾遍,耳朵里還是會響起那旋律。對此我們還是更愿意相信“耳蟲”的解釋。
最近有沒有被迫聽什么神曲呢?當心耳朵蟲喲。不過真受到被洗腦的困擾的話,也不必過分焦慮,因為你越在意、越厭惡,反而會放大這種痛苦。出現在腦中的歌曲不過如同感冒癥狀,要與它和平共處,允許自己這樣放空一會再重新集中注意力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上,效果會比死糾結要好得多。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