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2017年10月“科學”流言榜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共同發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所的支持。

    1.熱檸檬水可以治療癌癥?

    流言

    熱的檸檬水(水溫低于60攝氏度)救你一輩子! 凍檸檬水只有維他命C,就如西紅柿煮熟的比生的好一樣,因生西紅柿沒有茄紅素。加熱后的檸檬水會變成“堿性水”,每天飲用,對誰都有好處。檸檬被證明能夠補救所有類型的癌癥,殺傷癌細胞的效果,比化療強一萬倍。

    真相

    首先,檸檬水是酸的,這是因為檸檬中含有豐富的有機酸。檸檬中的有機酸,不可能在單純加熱的情況下,變成堿性,使得原本呈酸性的水變成堿性水。

    其次,“堿性水更有益于健康”這種說法通常建立在“人與人的體質不同,有的是酸性體質,有的是堿性體質,堿性體質比酸性體質好”的基礎上。但實際情況是,根本不存在什么“酸性體質”“堿性體質”。人體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新陳代謝,其中很多反應對酸堿度十分敏感,所以人體有一套強大、有效的調節系統,使人體的PH值保持穩定,只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波動。

    至于網絡上盛傳的“檸檬水治癌效果比化療強一萬倍”,其實早就被證實是一個謠言:目前根本沒有比較化療和檸檬的抗癌效果的研究。

    2.“防引力波輻射服”,真的有用?

    流言

    自引力波被發現以來,某寶網上許多商戶迅速推出了“全球首發!由高科技纖維制成的防引力波輻射吊帶背心,專為孕婦打造……”“珍藏限量版,高科技銀纖維背心,能防引力波重力波……”等“防引力波輻射服”。

    真相

    對此,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談到,在引力波被發現的報道廣泛傳播之后,網上出現了眾多的引力波產品,大部分都是用于防引力波輻射的,因為大家只要看到“輻射”這兩個字就會“恐慌”——既然引力波已經到達地球了,當然要想辦法防引力波輻射!而專門為孕婦做的防引力波輻射服似乎最暢銷。

    其實,如果孕婦能夠感受到引力波的傷害,也就不需要上千個科學家花幾十年的時間,而且花了美國科學基金會歷史上最大的一筆經費做引力波的探測了,只需要讓孕婦告訴我們被引力波擊中是什么感覺就行了。

    引力波無法被屏蔽,因為引力波能夠穿透宇宙、穿透地球;當然引力波也不需要防,因為引力波對我們的影響遠遠沒有我們自己呼吸對自己的影響大,好的影響、壞的影響都算上。

    3.關節炎是直接凍出來的?

    流言

    長期或嚴重的寒冷刺激可削弱關節軟骨的新陳代謝及免疫防御能力,使軟骨面潰爛、破損而發生炎癥,患上關節炎。

    真相

    大多數骨關節炎都與關節達到使用壽命有關,一些自身免疫性關節炎則是由于免疫系統紊亂而攻擊自身關節組織所致。此外也有微生物感染所導致的化膿性關節炎,但沒有因為寒冷直接導致的關節炎。關節炎患者在受涼后可能會出現關節疼痛的癥狀,讓人誤以為寒冷是導致關節炎的罪魁。

    幾乎所有的人到40歲時,負重關節都會有一些骨關節炎的病理改變。一些過度使用的情況,比如職業損傷、運動員等,關節會提前到達使用壽命,提早出現骨關節炎。除人之外,差不多所有脊椎動物都會發生骨關節炎,而只有兩種呈倒懸體位的哺乳動物不患此病,即蝙蝠和樹獺。這種普遍性提示我們,與其說骨關節炎是一種疾病,不如說其是一種關節對于磨損的自然反應。

    目前已知的骨關節炎發病的危險因素包括高齡、肥胖、雌激素缺乏、骨密度異常(骨質疏松與骨硬化)、過度運動、吸煙、維生素D缺乏,以及創傷、關節形態異常、關節周圍肌肉無力、反復的應力負荷等機械因素。

    受涼后腿痛確實是關節炎的表現之一,但寒冷并非是導致關節炎的直接原因。雖然不會因為受凍直接患上關節炎,但關節受凍會導致關節周圍肌肉收縮、關節僵硬、血液循環和滑液分泌減少,也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這就增加了關節的負擔和受傷的可能性,如果已患有關節炎還會加重相關癥狀,因此寒冷天氣下重視保暖關節并沒有錯。

    4.螃蟹“注水”增重?

    流言

    有部分養殖戶“用針筒往螃蟹里注水或其他液體,以此給螃蟹增重賣更多錢”。

    真相

    “驗證傳言是否靠譜,只要拿一只螃蟹給它打注射水,看看反應就知道了。”華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甘煉向記者表示,給螃蟹注水增重一說違背常理,螃蟹等生物,用針筒注射液體后都會產生應激反應,甚至可能死亡,死蟹賣不出去的。

    “螃蟹的吃法,基本上是活蟹烹飪,因為死蟹容易腐爛并存在很多衛生問題,同時養殖戶也賣不出好價錢。”

    甘煉表示,用針筒給蟹注不明液體,實際上是浙江當地酒席上的一種做法,是在蟹烹飪前,往螃蟹注射黃酒等調料,而且這種烹飪方式只集中在梭子蟹或青蟹等肉蟹中。“而大閘蟹,則根本沒有注水的必要和可能性”。

    5.自家榨油比購買的食用油更安全?

    流言

    越來越多的人重視食品安全,于是很多人開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不僅饅頭、面包、餃子等自己在家“DIY”,就連油也要在家自己榨,網上大火的家用榨油機,一天都能銷售好幾百臺。

    真相

    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的專家蔣彤表示,自己榨油會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雜質脫不掉,油比較渾濁,這種渾濁會影響油的風味、口感和安全,“植物油中本身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就比較多,容易氧化變質,有了這些雜質后會變得更無法妥善保存,而且放得時間越長,越容易氧化,食用也就越危險。”

    其次,不管是花生、大豆還是菜籽,都有被黃曲霉毒素侵染的可能。在油的精煉過程中,大多數黃曲霉毒素會被去掉,所以精煉油并不容易出現黃曲霉毒素超標,“而自己榨油不進行精煉,超標的可能性就很大,黃曲霉素的致癌性是很高的。因此,自己在家榨油并不比買超市的油安全。”

    6.沒有“GB18186”代碼的醬油會致癌?

    流言

    根據國家衛生部門公布:國家標準的糧食釀造的醬油有國家標準代碼,釀造醬油代碼為GB18186。凡沒有這個代碼的醬油,都是化學黑焦糖勾兌產品,食用后使人患上肝癌!市場上所有醬油,不管是哪里名牌,只要沒有這個代碼一律不要購買!

    真相

    在國家標準中,GB表示強制標準,只要某家廠商制造和銷售醬油,就必須符合相關規定;GB/T表示推薦標準,可以遵循,也可以不遵循,遵循的話,就在瓶身上標準。

    自2017年3月23日起,釀造醬油的標準(GB/T18166-2000),已經變成了推薦性級別,不再強制執行。也就是說,GB/T 18166取代了GB18166。這么做,可能是為了減少檢驗步驟、降低流動成本。

    而 “醬油致癌”這一說法的依據是,配制醬油中普遍會用到一種可增加醬油色澤的添加劑——“焦糖色”,這種添加劑中含有“4-甲基咪唑”。在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清單中,“4-甲基咪唑”屬于可能令人類致癌物質(2B級)。

    對此,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業務部主任阮光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的清單中,致癌物被分為“確定(1級)”“很可能(2A級)”“可能(2B級)”“未知(3級)”“可能不是(4級)”幾個層次。其中,1級和2A級致癌物要盡量避免,2B級致癌物則無需過度緊張,因為其致癌的可能性“在動物和人群的證據都不足”。

    中國調味品協會專家技術委員會日前也發布聲明稱,關于“4-甲基咪唑可能致癌”的說法,沒有理論依據,也沒有得到國際上權威機構的一致認可。我國食品相關安全國家標準規定,醬油中允許添加焦糖色素,焦糖色素中4-甲基咪唑的含量不得超過200毫克/千克。

    阮光鋒表示,按照目前的檢測數據,人們每天從醬油中攝入的“4-甲基咪唑”也是完全符合國際相關規定和法定標準的。消費者只需從正規渠道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醬油,不必擔心“醬油致癌”。

    7.左腦負責語言、右腦負責圖像?

    流言

    “左右腦年齡測試”風靡朋友圈,左腦負責語言、右腦負責圖像,根據測試可以得出左右腦的“年齡”。

    真相

    “左右腦年齡測試”最近流行于網絡,但不久就因誘導分享被封。而且,有程序員研究了左右腦測試的后臺代碼,發現結果是隨機的。更有人在輸入相同的答案測試多次,發現每次的結果都不相同。

    “它一點都不科學。”從事腦科學研究50多年的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沈政說,“其實,至今許多人對左右腦都有誤解。人的大腦測試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并不像稱一個物體的重量那么簡單。它需要對人腦進行全面的測試,比如閱讀能力、記憶能力、直覺思維、推論能力等。”

    1981年,美國心理生物學家羅杰?斯佩里提出了左右腦分工理論,當時,他有一條結論是:一般來說,左腦對數字文字的識別、認知、記憶要比右腦好一些,而右腦在圖像圖形處理上,則要優于左腦一些,但這個說法在日本被歪曲了。

    20世紀80年代,日本在做民間教育的時候,提出了“左腦負責抽象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的說法并將其推廣。這種說法后來傳入了中國,又演變出了“左腦負責語言,右腦負責圖形”的版本。

    “2000年前后,在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會上,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腦科學專家開始反對這種源自日本的說法,認為這是一種謬誤。”沈政說,在這之后,國內教育界不再說“開發右腦”,取而代之的是開始推行“全腦教育”。

    8.降噪耳機會損害聽力?

    流言

    降噪耳機為了降噪,主動發射了聲波去抵消噪音,對聽力損傷其實更大。

    真相

    日常的噪聲里面,大多是中低頻階段的聲音,比如地鐵、高鐵以及飛機上的噪聲等。生活中高頻的噪聲是比較少的,但一些警示聲,如車喇叭有部分高頻的成分。

    傳統的耳機分為密閉式耳機和開放式耳機。密閉式耳機的被動降噪量比較大,戴上之后,環境的聲音聽起來比較小。不過這樣做是有一定安全隱患的。比如,我們戴上耳機走在路上,就有可能因聽不到喇叭的聲音而帶來一定的風險。

    而開放式耳機即在聽音樂的時候,周圍環境的聲音也會聽得比較清楚。所以像是在馬路跑步這樣的場合,過去往往提倡使用開放式耳機。

    傳統的密閉式耳機只能實現對中高頻聲音的降噪,要實現對中低頻的降噪很困難。為此,人們開發出了主動降噪耳機。面對噪聲,它不是被動地屏蔽,而是主動發出與噪聲相位相反的聲音,在耳內與噪聲形成干涉而抵消。主動降噪耳機在中低頻的降噪效果很好,在高頻的降噪效果比較差。這樣,它既能消除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噪聲,又不會影響緊急情況下尖鳴的喇叭等警示音。

    事實上,主動降噪耳機對聽力肯定是有好處的。這是由于聽覺有掩蔽效應,在一個比較吵的環境里面,比如噪聲環境是70分貝,那至少要將音樂放到75分貝或者80分貝時,才能壓過噪聲。如果周圍環境的噪音只有30分貝,那么45分貝的音樂就可以聽得很清楚。

    正因如此,當周圍很吵,我們不自覺就會把音樂聲音調得更大,不然就會有很多細節聽不到。周圍環境越吵,聲音調得越大,對耳朵的損傷就會越重。特別是有的手機為了保證音樂里低音的效果,還會用一些補償的手段讓低音更大。

    內容來源:蝌蚪五線譜、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上海網絡辟謠、光明網、果殼網、科學大院微信公眾號、謠言過濾器微信公眾號、北京晚報、北京科技報等

    • 發表于 2017-11-01 00:00
    • 閱讀 ( 111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