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民國報紙怎么做10萬+?靠什么套路掙錢?

    靠粉絲掙錢、為流量打擦邊球,八卦、色情、奇聞軼事,什么博點擊寫什么。你以為這說的現在的新媒體?其實民國的編輯們也都是這么干的。

    接下來你將看到:

    ●“民國的新媒體”靠什么掙錢?

    ●民國的新媒體怎么提高點擊量?

    ●那時候的新媒體編輯工資高不?

    “民國的新媒體”靠什么掙錢?

    -+-

    如果把大的報紙比作官方媒體的話,那“小報”的定位就跟如今的新媒體差不多。大報可以通過刊登廣告來掙錢,而發行量決定了小報的收入。

    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沒錯,民國小報的形式和盈利方式跟新媒體幾乎是一個套路:點擊率越高,錢越多。

    所以追求10萬+這種事,在民國就有人在做了。

    如果從誕生于1897年6月的第一個民國小報《游戲報》算起,到1952年11月最后一個小報《亦報》停刊。

    在這短短的半個世紀里,民國小報的數量竟然達到一千多種!它們以消閑和趣味性為宗旨,短小精悍,深受市民階層的歡迎和喜愛。

    民國的新媒體跟如今的新媒體一樣,盈利、變現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須要刊登符合市民閱讀興趣的八卦新聞或奇聞逸事,只有極大地滿足了人性里的獵奇心,才能賺得金錢滿缽。

    ●對丁玲同性愛的嘲諷

    雖然現在被稱為“小資”是一件有點害羞又心中暗爽的事,但民國時代,“小資產階級”更多是指上海之類先富起來的城市里,手頭有一點閑錢,心態卻還很庸俗的普通市民。

    對于他們來說,什么深度調查、國家道路,都沒有哪個明星當了第三者來得有趣。

    民國新媒體的內容選擇也很符合現在新媒體業“內容垂直”的策略。

    社會名流和影星歌星成為他們追捧的對象,他們的花邊新聞更是爭相報道的內容,夸大其辭和捕風捉影是在所難免的。

    同樣,隨手打開微博熱搜榜,排名前六位的都是娛樂明星的生活八卦,看來一百多年來讓人喜聞樂見的話題一點都沒變。

    不過新媒體也不是毫無價值,它還會揭露社會黑幕。

    比如,電車賣票揩油三塊揭秘、大報騙取廣告費可恥、學校招聘騙學費大曝光,這些行業黑幕能夠被揭露都是小報的功勞。

    新媒體的存在為大家指點迷津,把社會上的“秘密”一一宣布出來,讓人們增長了見識,減少了被騙的幾率。

    當然,他們對于社會黑幕淋漓盡致的發掘既有真實的一面,也有嘩眾取寵的心態,但是不管他們初心如何,畢竟為人們開掘了社會的另一面。

    現在人們對于黑幕揭露類新聞的關注度仍然很高。

    五星酒店不換床單、揭秘網紅直播產業等行業內幕的揭露,都曾被新媒體平臺打造成爆款新聞。

    民國的新媒體怎么提高點擊量?

    -+-

    “罵”和“花”是小報提升關注度的兩大法寶。

    “罵”就是“對罵”,民國的新媒體經常刊登對罵性的文章來吸引大家的注意,提高知名度。

    “花”就是花邊新聞、色情文學,迎合讀者的低級趣味。

    這當然也是有策略的。

    比如一份小報的銷售量經常處于一二千的水平,久久不見起色,編者就會增加色情內容,銷售量立即增高。

    而當銷售量增至差不多五六千時,就開始有被政府取締的風險了,這時就要自動調整,開始減少色情的內容。

    這種打擦邊球的能力,放在今天,也是運營的基本素養。

    在這一點上,民國的小報和現在不少淪為標題黨的新媒體,還真是可以惺惺相惜一把。

    每個藏匿在微信家庭群的少年,都一定見過以下分享:

    《驚!他插進去一整夜沒拔出來,差點出人命!》,講的其實是沒拔充電器引發的火災;《高潮來臨,男女興奮過度不知所措!有圖有真相》,報道了游客圍觀錢塘江大潮;《光天化日少男少女大力揉搓敏感部位》,打開是一張中學生做眼保健操的圖片。

    從這些經典案例看,新媒體對“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把控力,和民國時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民國新媒體之間的競爭激烈,血雨腥風指數絲毫不亞于現在的自媒體行業,提高銷量與自媒體提升點擊率的手段也幾乎相同。

    它們大肆宣揚暴力和黃色事件,制造駭人聽聞、刺激公眾情緒的吸睛標題——兇殺案和妓女生活是他們最樂于刊登的內容。

    今日的網絡爆款內容,最炸裂的仍然是戲劇性的死亡事件或某某明星出軌。

    那時候的編輯工資高不?

    -+-

    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文人理想頃刻崩塌。

    他們為了生存,只能轉行去教書、賣文或者辦報。

    因此,創辦以消閑娛樂為目的的“新媒體”,或者為其供稿,成為傳統知識分子新開辟的生計手段。

    如今,新媒體自媒體做的好的編輯都說自己是“自由職業者”、“自由撰稿人”。

    民國時期,各大城市中的小報利潤很可觀,它們的創辦者自然能生活優渥。

    例如有超大流量的《晶報》,它的主編余大雄,不僅有固定收入,還經營了一家茶葉公司,據說每日的生活就是玩一玩古錢,收一收古書。

    ●《晶報》CEO余大雄

    給《晶報》供稿的包天笑,每期只要交稿三篇,每月收入就高達80多塊錢。

    當時的物價是1塊錢就可以在北京請吃一頓涮羊肉了,10塊錢就可以在上海石庫門租一層樓,有自來水還有電燈,80元大概相當于現在的12000元人民幣。

    這個稿酬水平,在當下北上廣的新媒體行業,絕對算是一份“有尊嚴、有競爭力的薪資”。

    但是,80%的財富只由20%的人創造。

    由于競爭激烈,大部分的編輯還是處于生活窘迫,難以維持生計的狀態,僅能在貧困線上掙扎度日,希望不要被政府消滅掉。

    專寫偵探小說的孫了紅,就承認他寫小說只是為了討一口飯吃,所以在他的稿件袋上寫了五個字“為了肚皮袋”,還戲稱自己的稿件袋是一個“討飯袋”。

    不僅如此,很多編輯還被正經的文人看不起,被嘲笑為“文丐”或“小說匠”。

    媒體業算是一種名義上的“知識密集型”,事實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新時期以來,無論是傳統報業還是新媒體編輯,大家的薪資水平,都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

    X城X聯X聘上,“年薪80萬招聘新媒體總編”、“招95后小編年終獎百萬”等信息一刷十幾條,以百萬年薪招聘內容運營的公司也并不罕見。

    但是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7年,新媒體崗位的平均薪資僅為7.75K,不但毫無尊嚴,還拖住了北上廣“平均工資”的后腿。

    1937年以后,由于戰爭的影響,小報一度絕跡。

    在上海徹底淪陷之后,小報又陸陸續續出現。它們雖然依舊以妓院、舞女等色情和花邊新聞為主,但也會刊登一些與戰爭形勢和社會狀態相關的文章,表達它們對于時局的關心,和對于未來的憂慮。

    1949年之后,小報幾乎銷聲匿跡,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參考資料:

    1.洪煜著:《近代大眾傳媒與城市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李楠:《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研究一種綜合的文化、文學考察》,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孟兆臣:《中國近代小報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 發表于 2017-10-27 00:00
    • 閱讀 ( 124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