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8日上午,2017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暨未來論壇年會在中國大飯店開幕。蝌蚪君也應邀參加了本次活動。
誰得獎了?
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分別授予了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院士以及北京大學數學院的許晨陽教授。
施一公院士的獲獎理由是: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復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因此他獲得了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潘建偉院士的獲獎理由是: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于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因此他獲得了未來科學大獎的“物質科學獎”。今年首度頒發的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則授予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作出的極其深刻貢獻的許晨陽教授。

未來科學獎頒獎晚會(圖片來源:人民政協網)
誰去做了演講?
在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活動上,有一個暗物質的研討會。未來科學獎科學家委員會委員、李政道研究所的資深學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天文系前任系主任季向東教授做了演講。季向東介紹了我國在四川的暗物質探測計劃“熊貓計劃”的大致情況:熊貓計劃目前并沒有探測到暗物質粒子,不過已經大幅度減少了暗物質粒子的搜索范圍。如果下一步擴大液氙探測器的規模,則可以取得進一步的成果。

季向東教授在未來論壇研討會上講解暗物質(張軒中/攝)
清華大學天體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毛淑德也做了暗物質相關的科普講座,他在講座中表示:暗物質是虛無縹緲的,它的密度是方糖密度的一億億億分之一,一塊方糖內的暗物質大約相當于1個氫原子的質量,暗物質粒子在地球附近很少,因此它難以被探測到也是可以理解的。
毛淑德還介紹了哈佛大學物理系教授麗薩蘭多提出的新理論:太陽沿著銀河系中心做波浪型浮動,在中心區域有一個質量很大的暗物質團,受其引力作用太陽以每6600萬年為周期圍繞銀河系盤面做簡諧振動,當經過盤面的時候,暗物質密度很大,有可能引起慧星軌道改變而撞擊地球,從而引起恐龍滅絕。據蝌蚪君了解,麗薩蘭多還把相關理論寫成了科普書《暗物質與恐龍》,此書也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茍利軍研究員等人翻譯后在中國出版。
除了暗物質研討會,未來論壇還設置了其他方向的研討會,比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教授楊培東做了人工光合作用的相關講演,而斯坦福大學教授崔屹做了鋰電池的相關講演。
與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的對比
2017年的未來科學大獎與2016年對比,新增加了一個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而且這個獎首次頒發就獎勵給了1981年出生的年輕數學家許晨陽。據“科貓”報道,許晨陽表示他將于明年奔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教。設立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使得未來科學大獎區別于諾貝爾獎——因為諾貝爾獎是沒有數學獎的。
另外一個不同點在于:與2016年相比,2017年得獎人中沒有大陸以外的科學家。在2016年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教授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他基于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的發現,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做出了開拓性貢獻。2017年的獲獎者都來自中國大陸。
與2016年相比,2017年的獲獎者也有相同點:名校副校長容易得獎。2016年的得獎者之一是清華大學的薛其坤副校長,而2017年得獎人中有兩個副校長,他們是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院士。
預測2018年的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
前兩年的未來科學大獎相對容易預測,因為得獎人都是名聲很高的科學家。隨著時間的推移,2018年的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將變得難以預測。
暗物質研究領域,悟空計劃的項目負責人常進研究員與熊貓計劃的項目負責人季向東教授等人都有重要的貢獻,但目前悟空計劃的探測結論還沒有公布,所以很難評價這一項目是不是會進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評選委員會的考察范圍。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楊培東教授是眾所周知的納米科學牛人,本來也有希望得獎。不過未來科學大獎只獎勵給在大中華地區工作的科學家,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美國,顯然也不屬于大中華地區。
那么 ,2018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到底花落誰家,還是讓我們拭目以待吧。無論是誰得獎,未來科學大獎都為中國科學的發展以及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